三阳道士。坐对云峰谈不二。万法如通。尽在忘机冷笑中。
无明实性。此理难诠如何证。要证元初。认取高空秋水孤。

【解析】

此词为咏禅之作,上阕写三阳道士与云峰对谈,下阕以“要证元初”收尾。全词意境空灵,语言简练,富有哲理意味。

“三阳道士”,即三阳山之道士,三阳山在江西新干县境内。据《太平寰宇记》载:“三阳山有三洞,一曰玉笥洞,一曰石门洞,一曰金坛洞”。

“坐对云峰”句:指三阳山的道士与云峰相对坐谈。对仗工整,意境开阔。

“万法如通”句:意谓万事万物都贯通了。“通”字有贯通、通晓之意。《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尽在忘机”句:意谓都在那无念无思的忘机境界中。忘机是佛教用语,指不执着于物欲和名相的境界。

“无明实性”句:意谓无明的实性难以说明。“实性”即本体。“无明”指无知、迷昧,佛教语。“无明实性难诠如何证”是说无知的实性,无法用言语来说明,也难以证实。

“要证元初”句:意谓只要证悟了元始的本初,便可以认识宇宙万物的真相。“元初”指本根。

赏析:

这首词以禅宗公案为题材,通过描写三阳山的道士和云峰对坐谈论万法,表现他们对于佛学的深刻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

词的开头两句“三阳道士。坐对云峰谈不二。万法如通。尽在忘机冷笑中。”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三阳山的道士和云峰相对坐谈,万法贯通,皆在无念无思的境界中。这种境界既非世间之物所可比拟,也非世间之境所能容纳。它既超越世俗的束缚,又超脱尘世的纷扰。

接下来的“无明实性”两句,则是进一步展开对禅宗公案的解释。无明实性难以用言语来说明,也无法用实证来证明。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和领悟,才能找到通往真理的道路。

最后一句“要证元初。认取高空秋水孤”则是对整首词的总结。要寻找真理,就必须回到最初的本原状态,也就是“元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放下执念,保持冷静的心态,这样才能清晰地认识到世界的真相。

全词意境空灵,语言简练,充满了哲理意味,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佛学修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