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扬鞭旧险摧,家山遥认碧崔嵬。
奉香暂别金銮去,题柱真乘驷马来。
祠罢汾阴迎汉鼎,路经骊谷吊秦灰。
归釐宣室须前席,不似长沙远召回。

【注释】:

蜀道扬鞭旧险摧,家山遥认碧崔嵬。

奉香暂别金銮去,题柱真乘驷马来。

祠罢汾阴迎汉鼎,路经骊谷吊秦灰。

归釐宣室须前席,不似长沙远召回。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虞伯生出使蜀地的诗作。全诗四句,每句五言,押韵整齐,节奏明快。
第一句,“蜀道扬鞭旧险摧”,意思是说蜀道的险峻已经无法阻挡了,只能扬鞭驱马继续前行。蜀道,即指四川通往长安的险要道路。“扬鞭”一词,写出了作者送别的豪迈之情。
第二句,“奉香暂别金銮去”,意味着虞伯生在离开皇宫时,手中捧着一炷香,象征着他对皇帝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爱戴。
第三句,“题柱真乘驷马来”,表达了虞伯生离开京城后,会乘着驷马回到家乡的意思。“题柱”指的是在路边刻下自己的事迹,以期后人能够记住自己。“真乘驷马来”则是指虞伯生真的能够乘着驷马回到家乡。
第四句,“祠罢汾阴迎汉鼎”,意指虞伯生在完成祭祀任务后,会迎接汉朝的重器(鼎),以此来纪念祖先和表达对国家的支持。
第五句,“路经骊谷吊秦灰”,意指虞伯生在经过骊山的时候,会在那里祭奠秦始皇的陵墓,以此来表达他对秦始皇的敬意和怀念。
第六句,“归釐宣室须前席”,意指虞伯生回到朝廷后,需要坐在皇帝的座位上,向皇帝汇报情况。这里的“釐”字有“厘正”的意思,表示虞伯生需要在皇帝面前进行详细的汇报。
第七句,“不似长沙远召回”,意指虞伯生虽然被派往远离家乡的地方,但皇帝却能够将他召回,让他有机会为国家效力。这里的“长沙”指的是古代的一个地方,而“远召回”则是指皇帝能够从远处召回虞伯生。
这首诗通过描绘虞伯生出使蜀地的行程,表达了诗人对虞伯生的赞赏和对他的期望。同时,这首诗也通过对蜀道、皇宫、祠堂等地的描述,展现了唐朝时期的政治氛围和文化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