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江上竹,依依遍山麓。
晨霞屑明金,夕月拥寒玉。
梢梢绿凤翼,叶叶青鸾足。
深丛疑立壁,高节折垂纛。
荒凉含雨露,历乱同草木。
不求笋煮羹,不求椽架屋。
褰条作长笛,吹我平调曲。

江上竹

萧萧江上竹,依依遍山麓。

晨霞屑明金,夕月拥寒玉。

梢梢绿凤翼,叶叶青鸾足。

深丛疑立壁,高节折垂纛。

荒凉含雨露,历乱同草木。

不求笋煮羹,不求椽架屋。

褰条作长笛,吹我平调曲。

译文:
在江边生长的竹子,姿态萧萧然随风摇曳,遍布山坡的竹林显得生机勃勃。清晨的阳光照射下,竹叶闪耀着如金般灿烂的光芒;夕阳西下时,月光如玉般洒满竹林。竹梢如同翠鸟展翅欲飞,竹叶宛如仙鹤踏云而行。竹林深处似乎有墙壁般高大挺拔,高耸入云的竹子犹如古代战场上的旗帜。竹林荒凉之中却蕴含着生命的力量,它与风雨同在,与草木为伴。竹林中没有笋可烹煮成美味的佳肴,也没有木材可供搭建房屋。然而,正是这些竹子,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用一根根柔弱的枝条制成长笛,吹奏出悠扬动听的乐章。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竹林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富有诗意的语言,将竹子的美丽和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首联“萧萧江上竹,依依遍山麓”以“萧萧”和“依依”形容竹子随风摇曳的姿态,展现了其生机勃勃的美态。颔联“晨霞屑明金,夕月拥寒玉”则运用比喻手法,将阳光照耀下的竹叶比作黄金,月光洒落时的竹影比作白玉,形象地描绘了竹子在阳光下闪烁的光辉以及月夜中的清冷之美。颈联“梢梢绿凤翼,叶叶青鸾足”进一步描绘了竹子的形态,将其比作翠鸟展翅欲飞和仙鹤踏云而行,增添了诗意和动感。尾联“不求笋煮羹,不求椽架屋”表达了对竹子价值的重新认识,认为竹子虽然无法提供直接的利益,但却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体现了一种超越实用价值的审美情怀。尾联“褰条作长笛,吹我平调曲”则巧妙地利用“褰条”即拔取细竹的动作,寓意着用竹制长笛来表达心中的情感,将竹与音乐、诗歌紧密联系起来,展现了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厚底蕴。整首诗既展现了竹子的自然美,又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