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内篇·模拟第二十八

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故列御寇之言理也,则凭李叟;扬子云之草《玄》也,全师孔公。符朗则比迹于庄周,范晔则参踪于贾谊。况史臣注记,其言浩博,若不仰范前哲,何以贻厥后来?
盖摸拟之体,厥途有二:一曰貌同而心异,二曰貌异而心同。何以言之?盖古者列国命官,卿与大夫有别。必于国史所记,则卿亦呼为大夫,此《春秋》之例也。当秦有天下,地广殷、周,变诸侯为帝王,目宰辅为丞相。而谯周撰《古史考》,思欲摈抑马《记》,师仿孔《经》。其书李斯之弃市也,乃云“秦杀其大夫李斯”。夫以诸侯之大夫名天子之丞相,以此而拟《春秋》,所谓貌同而心异也。
当春秋之世,列国甚多,每书他邦,皆显其号。至于鲁国,直云我而已。如金行握纪,海内大同,君靡客主之殊,臣无彼此之异。而干宝撰《晋纪》,至天子之葬,必云“葬我某皇帝”。且无二君,何我之有?以此而拟《春秋》,又所谓貌同而心异也。
狄灭二国,君死城屠;齐桓行霸,兴亡继绝。《左传》云:“邢迁如归,卫国忘亡。”言上下安堵,不失旧物也。如孙皓暴虐,人不聊生,晋师是讨,后予相怨。而干宝《晋纪》云:“吴国既灭,江外忘亡。”岂江外安典午之善政,同归命之未灭乎?以此而拟《左氏》,又所谓貌同而心异也。
春秋诸国,皆用夏正。鲁以行天子乐礼,故独用周家正朔。至如书“元年春王正月”者,年则鲁君之年,月则周王之月。如曹、马受命,躬为帝王,非是以诸侯守藩,行天子班历。而孙盛《魏》、《晋》二《阳秋》,每书年首,必云“某年春帝正月”。夫年既编帝纪,而月又列帝名。以此而拟《春秋》,又所谓貌同而心异也。
五始所作,是曰《春秋》;三《传》并兴,各释经义。如“公羊传”屡云:“何以书?记某事也。”此则先引《经》语,而继以释辞,势使之然,非史体也。
如吴均《齐春秋》,每书灾变,亦曰:“何以书?记异也。”夫事无他议,言从己出,辄自问而自答者,岂是叙事之理者邪?以此而拟《公羊》,又所谓貌同而心异也。
且《史》、《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史通·内篇·模拟第二十八》是唐代文学家刘知几的史学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这部作品共分二十卷,主要探讨了历史编纂、历史研究、历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其中,第二十八卷主要论述了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和历史评价的标准。

在第二十八卷中,刘知几提出了“六家九法”的理论框架。他认为,历史研究应该遵循六家的方法,即“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战国策》)的研究方法,以及“七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等)的分类方法。同时,他还提出了“九法”(包括考据、辨伪、论赞、评断、叙事、序言、传状、志乘等),作为历史研究的标准和方法。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历史文献的整理和考证,也适用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

刘知几还提出了“三长”的评价标准,即“才高”、“识明”和“学博”。他认为,历史评价应该基于作者的才华、见识和学识,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标准强调了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对后世的历史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通·内篇·模拟第二十八》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史学著作,它不仅总结了古代史学的理论成果,也为后世的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