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昔和戎便,于今出使光。
胡星宵不见,汉节岁相望。
州邑三餐返,沟封一苇航。
太平无险固,道德是金汤。
使辽作十四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使辽作十四首》是宋代诗人刘跂所作的一组诗篇。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风格及艺术特色:
诗歌原文:
自昔和戎便,于今出使光。
边烽宵不见,汉节岁相望。
州邑三餐返,沟封一苇航。
太平无险固,道德是金汤。
虎北奚南迥,居然带砺全。
百寻天上树,千里掌中川。
毳幕宜逃汉,山戎莫病燕。
即今瓯脱地,浑占两河田。
礼为王人重,关亭道路除。诗歌内容分析:
- 和戎:“自昔和戎便”表明了诗人对与外族和平共处的重视,“于今出使光”则反映了诗人在国家外交活动中的活跃角色。
- 边疆:“边烽宵不见”描述了边塞宁静的景象,“汉节岁相望”则展现了汉节(象征汉朝)与边疆之间的和谐交流。
- 生活描绘:“州邑三餐返”表现了诗人在州城的生活状况,“沟封一苇航”则描绘了河流上简易的交通工具,体现了古代交通的便利。
- 政治立场与道德观念:“太平无险固,道德是金汤”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与道德的重要性的看法,“虎北奚南迥,居然带砺全”则赞颂了国家的边境安全。
- 文化自信:“百寻天上树,千里掌中川”展示了壮阔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自然和文明的自豪感。
- 民族团结:“毳幕宜逃汉,山戎莫病燕”反映了诗人对民族和谐的愿景,“即今瓯脱地,浑占两河田”则暗示了国家版图的扩张。
- 外交礼仪与民间生活:“礼为王人重,关亭道路除”显示了外交场合的尊重与民间生活的宁静。
- 诗歌的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诗歌中的意象如“天上树”、“掌中川”等富有想象力,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趣味。
- 语言精炼:虽然诗篇较长,但语言简洁明了,每一句都充满了力量。
- 情感真挚:诗人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和平与发展的渴望。
- 结构严谨:虽然诗篇结构较为自由,但每一部分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使辽作十四首》不仅是一首反映诗人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宋代的历史背景,也能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