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树参差合,溪流半隐扉。
雨昏鸠妇闹,风急雁奴归。
策杖循沙步,褰裳到石矶。
游鱼吾共乐,身世自依违。
即事 其二
介绍
即事(其二)是一首七言绝句,由明末诗人夏完淳所作。
《即事二首·其二》作为诗中第一首,它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战乱中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首诗不仅表现了作者个人的情感,还反映了那个时代民众的共同心声和苦难。夏完淳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相关推荐
【解析】 “竹树参差合”,竹树排列错杂,相互掩蔽。“溪流半隐扉”,溪流蜿蜒,一半隐蔽在竹林的后面。 译文: 竹树参差错落有致地排在一起;溪水曲折蜿蜒,一半隐蔽在竹林之后。 雨中昏黄的鸠鸟鸣叫声嘈杂扰人;狂风卷起,鸿雁急匆匆地飞回。 拄着拐杖踏着沙路缓行;撩起衣裙走到岩石边。 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与我共乐;我与鱼同是天地间渺小的存在,各自依违于自己的境遇。 【答案】 译文:
【注释】 1. 江梅:梅花。 2. 玉立:形容梅花挺拔、秀丽的姿态。 3. 故:本来,此处指本来的样子。 4. 清妍:指梅花洁白而美丽。 5. 心友:比喻知己。 6. 猗兰弟水仙:以猗兰比喻梅花的香气,以水仙比喻梅花的美丽。 7. 一日:一天。 8. 风味也:即“一风韵”,指梅花的香气与美丽的韵味。 9. 怜:爱惜。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在描写江梅的时候,巧妙地将梅花比作知己
注释:橘子花香四邻弥漫,绿荫如画,干净无尘。独自在幽静的书房坐着,鸟儿欢唱,万虑全无,只有心中充满春天。 译文:橘子花香气弥漫周围四邻,绿树掩映,洁净无尘。独自坐在幽静的书房中,鸟儿欢快地歌唱,所有的忧虑都消失了,只有心中的春意盎然。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和内心感受的诗。首句“橘子花香满四邻”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橘子花的香气弥漫四周,使整个环境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注释】 1. 即事:即景吟咏。 2. 闭门不见故人来:诗人自喻隐士,闭门谢客。 3. 翠竹阴阴护碧苔:翠竹掩映着碧绿的苔藓,形容庭院环境幽静。 4. 小玉:指美女。 5. 檀板:古代乐器名,即檀木制的拍板。 6. 紫云回:用来形容美妙的音乐如紫色的云彩般美丽动听。 【赏析】 此诗为即景抒情之作,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首联“闭门不见故人来”,诗人以闭门不见来人的形象
注释:这棵枇杷树是邻居老翁亲手种植的,非常感谢他送给我。这不是王孙贵族所珍爱的金弹子,山里的鸟儿偷看也不用担心被识破。 赏析:此诗描写了一位老人在自家院子里种了一棵枇杷树,并得到了邻村老翁的帮助,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感谢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宁静、和谐与朴实。全诗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初夏天气渐热,江边路旁有位行旅。 他传闻了前月十七日的怪事,赤日当空回光未现。 半空中无云,天鼓震响在垣中,忽然一颗星星飞去。 化为白石沉入东海,海水干枯北风吹怒。 群龙起立鲸鱼死,掩耳不忍听其他。 古人说变化是常事,草屋茅舍的隐士怎能理解。 皇天至仁难道不担忧,五星错位令人恐惧
注释:我喜爱梧桐树,枝叶浓密露水未干。秋风吹过,树叶在一夜之间飘落,一片一片随风飘飞。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诗人以“我爱梧桐树”开篇,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热爱之情。接下来,他描述了梧桐树的枝叶浓密,露水未干的景象。这一景象描绘了秋季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然后,诗人又描述了秋风的来临,使梧桐树叶在一夜之间全部落下,随风飘飞。这一景象描绘了秋季的萧瑟之感
露下葛衣单,参差林影寒。 依然残夜月,不在石湖看。 【注解】 ①葛衣:用葛布做成的衣衫。②参差:参差不齐的样子。③残夜:将尽未尽的夜晚。④石湖:即太湖,位于今江苏省南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译文: 清晨的露水让葛衣变得单薄,四周树林的影子显得格外冷清。尽管残夜将尽,月光依旧照耀着湖面,但此刻它却无法在石湖上观赏美景。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季节变化的描绘
诗句原文:仲冬微雨息,霜吹卷空晶。 译文:仲冬时节,细雨停歇,寒霜吹落天空中的晶莹露珠。 注释: - 仲冬:农历十二月,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天气渐冷。 - 微雨:小雨,雨水细小。 - 息:停止、平息。 - 霜吹:寒霜吹拂。 - 卷:飘动、卷起。 - 空:空旷。 - 晶:晶状的露珠。 -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象的诗篇,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仲冬时节的细雨、寒霜和晶莹的露珠描绘得栩栩如生
【注解】 看山:观赏山景。即事:写眼前之事。其二:这是第二首诗。筇竹杖(qióng zhù zhàng):筇竹,一种可以代手的细长竹杆。古代文人常用它来代替手拿着书卷或文房四宝。 诘朝:早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观山后写的一首即兴之作。诗人在欣赏了美丽的自然风景之后,便写下了这首描写山景的小诗。此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一幅冬日山景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即今难授钺,谁可静胡尘。 谈笑存能事,艰虞失众人。 大军归掌握,王者自经纶。 不复忧骄悍,如林护北辰。 注释: 1. 即今难授钺:即今难以授予权斧(即授予权力)。授钺是古代一种授予军权、王权的象征仪式,意味着赋予某人领导国家的权力。这里指目前难以授予军权。 2. 谁可静胡尘:谁能使胡尘(北方的敌军)平静下来。胡尘通常指北方的战乱和敌人。 3. 谈笑存能事:在谈笑之间保持能够处理事务的能力
《即事其二》是宋代诗人汪藻创作的一组诗,共两首。下面将逐句进行解读: 1. 诗意: 天涯看薄宦,何以异漂蓬。 才岂分符后,名非荐疏中。 黄尘霾落日,白羽插春风。 闻道渔阳战,方论卫霍功。 2. 译文: 在遥远的天涯之地,我担任着微薄的官职,这又与我漂泊无定的生涯有何不同? 我的才能岂在分配官衔之后,我的名字不在推荐文书之中。 黄沙遮住了落日,白色的羽毛插入了春风。 听说到了渔阳之战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即事 其二:写诗人在深巷春日中扫去榻上的落叶,扶杖出门,看到门前阳光照映下的落叶,感到宦途的艰辛,而对过去的生活和经历进行回忆。 峥嵘双阙迥(zōng róng shèn kè qióng),巍峨的皇宫建筑在远处显得高远。缥缈(piāo miǎo)宦情微,官宦之情似乎很渺茫。 扫榻春深巷,扶筇日掩扉(láng yǔn xuě fēi),诗人打扫庭院中的落叶,扶着拐杖走出门
【解析】 此诗的译文:清晨阳光出来,时间比预期的要晚一些,昨夜的路还湿漉漉,车行三里后,已经能闻到花香。幽人邀请客人留宿,一间屋大得像是斗笠一样。平铺万顷波涛,高高低低都有台阶。这屋子空荡荡,颜色与实物相去甚远,看着觉得难以进入。万朵白荷花,不知是鹭鸶在何处栖息? 【答案】 即事其二(其一) 朝阳出偏迟,昨夜路仍湿。 车行三里外,已有暗香袭。 幽人邀客住,一屋大如笠。 平铺波万顷,高下见阶级。
【注释】 圣世风霆亦易过,伫看转眼降阳和。 朝端正听金鸡唱,狱吏先传蒿里歌。 梦绕黄沙共于咽,魂留白简尚嵯峨。 遗言只为君恩重,结草重来抗佞鮀。 【赏析】 诗中通过写狱中囚犯对君王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的强烈不满。全诗采用对比手法,以狱卒之口代为囚犯之语,借典抒情,抒发了诗人对时政的愤懑之情。 “圣世”两句:意思是:在圣明的时代,风雷是容易度过的,只要等待片刻,就能转危为安
诗句释义:去年数坝未过水,泽国因之幸告丰。 译文: 去年数坝没有过水灾,泽国的百姓因此得以丰收。 赏析: 本诗通过描绘一幅自然景观,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向往。首先,诗人描绘了去年数坝未过水灾的景象,这为后来泽国百姓获得丰收埋下伏笔。接着,“泽国因之幸告丰”表达了因为去年的灾害而使得泽国的百姓得以度过困难的一年,并最终迎来丰收的喜悦。整体来看
【注释】 吉骢:良马名。馺(qiān)娑:形容马儿奔驰的样子。 输与:比得上。 廿年:二十年前。 意气:意气风发,豪迈的气概。 数肋射银獐:指打猎。射得猎物后,把箭杆插在肉里,使不脱钩。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京城为官期间写的一组诗作中第二首。此诗写诗人于黎明时分骑马出游,心情舒畅,意气风发,豪情满怀,挥鞭驰骋,纵情射猎。全诗语言朴实无华,而意境高远,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注释】 ①云里:指山峰之上。②涨添:雨水漫溢、增多。③只移时:片刻之间。④霁(jì):天晴,雨过天晴。⑤碧宇:蓝天,指天空。⑥晶阳:阳光灿烂的样子。⑦奇:奇妙。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雨后景色的小诗。诗中描绘了雨后初晴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前两句写雨后的景象。首句“云里高峰雨不知”,写雨后云雾弥漫在山巅,使人无法看清山峰的全貌,只能隐约看到山顶的轮廓
【注释】 隔渚:隔水。渔村:小村子。杳霭(yǎo ǎi):迷蒙。舟系:船系住。九龙:指九龙山,在锡山西南。画意:指绘画中的形象。锡山:即锡山,在江苏无锡县东南,为太湖支流之一。烟雨:指山水景色。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无锡游览时写的。诗的开头写太湖边的小渔村,它隐没在迷蒙的雾气之中;接着写小船停在岸边,网已经系好。“树阴”三句写船上的景物:树上挂着一片片树叶,船靠岸后系上一只小船。诗人从远处看
【注释】 即事:写景抒情。 闲云:指游动的云。 蹊花:路旁的花。 迟:缓慢,慢步。 【赏析】 此诗写秋日山野景物,表现诗人恬淡闲适的心情。 首联“野水无心东复西,闲云不系高忽低。”意思是说:那漫无目的的野水流来流去,悠闲地飘荡,它哪里在乎东西南北呢,而那些飘忽不定的白云,也随着高高低低的天空,自由自在地飘来飘去。这两句诗以“无心”“不系”写出了大自然景物的无拘无束,不受拘束,不受人为的约束
注释:这一片繁花似锦、色彩斑斓的景色真是千姿百态,我停马下来细细观赏,竟不知不觉地过了好长时间。 有诗情画意的美妙诗句,没有声音却能画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是谁为山灵描绘出如此美妙的图画呢?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人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时,触景生情,想到自己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于是借景抒情,以“紫翠缤纷万状奇”的景物抒发自己的感慨。“有情诗思无声画”是说有诗情画意的美妙诗句
注释:义府从来不可穷,披书时见古人风。成康而下推贞观,奏疏犹言鲜克终。 译文:义府从来不可穷尽,翻阅史书时能见到古人的风采。成康年间之后推崇贞观之治,奏疏中还经常说到难以持久。赏析:这首诗是杜甫对唐代历史的一种评价。他认为,唐朝自开国以来,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尽管唐朝在很多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仍有一些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抱负。这些人就是所谓的“义府”
这首诗的译文是: 放眼园林尽情畅怀,小阳景物初露端倪。 含风叶影萧萧落下,波光闪烁明暗相间。 设想万物没有来去,又怎知造物有其恒常? 《羲经》到处都与事物相关,万象当前就呈现至理。 注释解释如下: 即事 其二:这是第二首诗,题目“即事”说明写的都是眼前所见所感。 纵目园林一畅情:放眼园林尽情畅怀。 小阳景物乍堪评:小阳景物指春日景物,乍堪评是指初露端倪。 含风叶影萧萧下,怯冻波光潋潋明
【注释】 秀:秀丽。 超:超越。 朔节:指北国梅花,因为北国的梅花开在冬至节(即农历的腊月)前后。 底用:何须。 玉轸:指琴弦。 金猊:指狻猊形的香炉。 松乔:指传说中的仙人。《列子·黄帝》中说:“上古有大真人者,谓列子曰:‘恐以久视,见天地之过久;久耳,则悲;久而痛,久利不沾,恐以不堪;多悲,多病。’” 【赏析】 此诗为《即事二首》之一。“木落山容秀,烟低眼界超。”描绘了一幅深秋季节的景色图景
【注释】即事二首:其一,《唐诗百话》卷四引《唐诗纪事》载,元稹自注云:“元和四年(809),时为监察御史。初幸晾莺台,赐金紫服。”其二,《唐才子传》载,元稹自注云:“上年冬十二月,时为监察御史。”六龙:皇帝的车驾。始:开始。幸:到。晾莺台:在长安城东,是皇帝的游猎之地。《汉书·武帝纪》有“春幸上林”之句,此诗即是写皇帝出游之事。千骑:千名骑兵。官帐殿:指皇帝的住处。从官:随从官员。开:开路。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