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秋蝉噪柳津,为伤风露咽声频。
送晴送雨江亭外,偏感舟行晚泊人。
秋蝉
介绍
《秋蝉》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骆宾王通过秋蝉这一意象,借物喻人,表达了诗人高洁脱俗、坚守道义的品质。同时,诗歌也暗流讽世之意,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判。这首诗不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研究唐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资料。对于喜欢中国古代文学的朋友来说,它是了解古代诗歌魅力的一个窗口。
相关推荐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答案】 译文:秋日黄昏,柳叶上的蝉儿鸣叫不停。因为风露寒侵,声音哽咽。晴也好,雨也罢,在江亭外送别。偏偏是船行晚泊时最感伤。 注释:秋:指秋天;蝉:知了;噪:鸣叫;津:渡口;咽声频:声音哽咽。 赏析:首句写景,“秋”字点明时间,交代时节;“日落”“秋蝉”,渲染氛围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然后根据要求,对诗歌进行逐句的解析。注意要结合诗歌内容及手法分析赏析。 本诗为七言绝句,首句写秋蝉寄身于败柳疏林中,颔联描写蝉鸣声的特点:秋天不似夏天鸣叫,因为秋天天气凉了,鸣声不如夏天响亮。颈联写蝉的身体特征:蜕皮前感觉到秋风的到来,喜欢凉爽;翅膀偏嫌湿润的露水,不喜欢太冷
【注释】 梧桐:落叶乔木,叶大如扇。 一两叶:指树叶稀疏。 暮蝉:傍晚的知了。 未忍辞风露:不忍离别秋风露水。 清泠(líng):清凉。 咽:形容声音低微。 影向月明低:影子在月光下显得十分暗淡。 一片碧空外,行云更不西:一片碧绿的天空外,天上飘浮的彩云也不会向西移动。 【赏析】 《秋蝉》是一首五言律诗,写秋虫。诗中以“秋蝉”为题,意即咏秋蝉。首句“梧桐一两叶”,用典,点出时令
注释: 秋蝉:秋天的知了,又叫鸣蜩。 蜕落惊形别,风梢苦自吟。 意思是说:知了的外壳脱落,惊动了它的身体,仿佛是在告别。它在树枝上鸣叫,好像是在诉说自己内心的痛苦。 似怜失故我,故我在芳心。 这是说:知了似乎在怜悯自己失去了原来的样子,但是它仍然留在人们的心里,因为人们依然喜爱它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蝉蜕去旧壳、发出清脆叫声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的深深眷恋和对生命轮回的深刻思考
【注释】 绝壑:深深的山沟。遥怜:远远地爱惜、怜爱。萧:萧条,冷落。碧树阴:绿色的树林的阴凉。危冠:高耸的帽子。薄翼:轻薄的翅膀。身与秋枝浅:身影和秋日的树枝一样淡薄。声连烟月深:声音像烟雾弥漫,月光幽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小诗。诗的前半部分写蝉声,后半部写蝉的形象以及诗人的感受。 首联“绝壑遥怜尔,萧条碧树阴”,意思是在深深的山沟边,远远地爱惜你啊,在这萧条的绿色树荫中
秋蝉 为爱清秋白露时,满腔积绪向谁披? 乍依红叶任舒卷,长噪碧云远险夷; 残月晓风偏入梦,登山临水倍堪思: 不须切切频相告,自有知音过子期。 注释: 1. 为爱清秋白露时,满腔积绪向谁披:因为秋天到了,清晨的露珠晶莹剔透,所以我满怀感慨地想要倾诉心中的情感。 2. 乍依红叶任舒卷,长噪碧云远险夷:刚刚靠在红叶上,任由它随着风儿轻轻摇曳,我仿佛在远处的高山上大声啼鸣,声音传遍了山谷。 3.
绝尘高蹈一身轻,浊世徒劳怨独清。 长挹金风资冷韵,只茹珠露谢贪名。 晓飞自爱云山胜,晚噪如闻天籁声。 不似芳时莺语巧,三秋常有雪霜情。 注释: - 绝尘高蹈一身轻:形容蝉在秋季到来之前的鸣叫非常悠扬,仿佛它在空中飞舞,不受任何尘埃的束缚。 - 浊世徒劳怨独清:在浑浊的世界中,蝉只能独自发出清脆的声音,表达出一种对世界的不满和自我清高的情怀。 - 长挹金风资冷韵:比喻蝉在秋天的到来之际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哀响凄清断复分,幽岩野客最先闻。 - 这句诗描述的是秋天的蝉鸣声,声音凄清、断断续续,仿佛是悲伤或痛苦的声音,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这种声音在幽静的山石中被最先听到,增添了一种孤寂和深沉的氛围。 2. 残秋几老吴宫月,薄暮曾低楚国云。 - “残秋几老”指的是秋天的尾巴,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吴宫月”和“楚云”分别指吴国的宫殿和楚国的景象
【解析】 此诗为咏蝉之作,全诗写蝉,以“残声”“幽思”“集枯”“螳螂”来衬托蝉的孤傲。 首联:残声送秋风,幽思含晓露。诗人以“残声”“送秋风”和“幽思”来描绘蝉在秋日清晨的情景:它那凄厉的长鸣已随风而去,只剩下那几声断续的悲鸣;它的思绪也随着清冷的晨露而萦绕于空漠的天宇。 颔联:集枯已自安,何事螳螂妒。蝉栖息在枯枝上,已是心满意足、安然自得;然而,这又怎能使贪求富贵的螳螂嫉妒呢
秋蝉 昨夜凉风届节初,园亭景物渐萧疏。 高枝坠露堪承饮,深树微云可卜居。 秦女支砧秋半急,卫娘小鬓夜来梳。 遐情自足传霄汉,不逐金梧下玉除。 【注释】 1、“届节”:到了秋季。 2、“园亭景物渐萧疏”:园中的景物越来越稀疏了。 3、“高枝坠露堪承饮”,高高的树枝上挂着晶莹的露水,可以用来喝。 4、“深树微云可卜居”:在深树中,有细微的云彩可以居住。 5、“支砧”:古代妇女捣衣时用的小木棒。 6
【注释】 秋蝉:秋天里的蝉。机:时机。几处:何处。咽:声音低沉,形容声音的凄惨。云树:指树木、山岭。愁:忧郁的意思。时:有时。市廛(chán):市集、集市。宁:宁愿。得闲枝:得到栖息之处。欲罢飞:将要停止鸣叫。节操:气节和操守。稻粱生性:指稻谷和高粱的本性。全非:完全不是。 【赏析】 这首七绝前二句写秋蝉之悲,后三句写秋蝉之苦。“偏尔独知机”,点明时间是秋天,而此时正是蝉最知机的时刻
秋蝉 清风凉露忽成啼,林远烟深望欲迷。 黄叶空山秋色里,断桥古渡夕阳西。 声闻已接犹难见,地步宁藏不肯低。 听汝去年曾醉后,黉宫松畔亦留题。 注释与赏析 第1句 - 清风凉露:凉爽的风和清凉的露水。 - 忽成啼:突然开始鸣叫。 - 林远烟深:树林在远处被雾气笼罩,显得朦胧不清。 - 望欲迷:想要看得清楚却又看不清楚。形容视线被迷雾遮挡,看不真切。 第2句 - 黄叶:秋天特有的黄色叶子。
注释:柳树、槐树的秋蝉声声悲切,仿佛在诉说着深深的恨意,一声声地送别夕阳西下。朱楼是歌舞之地,却不懂得悲秋之人的愁绪。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通过描写蝉鸣和夕阳来表达诗人对秋天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咽柳鸣槐较恨多”一句,用“咽”、“鸣”等动词形象地描绘了秋风中树木沙哑的声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无奈与伤感。“一声声送夕阳过”一句,则以夕阳西下的景色为背景
秋蝉 应让鸣秋类,余情尚自吟。 注释:秋蝉应该模仿秋天的蝉鸣,但我还保留了自己的情感在鸣叫。 赏析:诗人以秋蝉为喻,表达了自己虽身处乱世仍坚守节操的决心和对时局的担忧之情。 风寒秋叶薄,日暮抱枝深。 注释:秋风凛冽,秋叶稀疏,太阳快要落山了,我抱着树枝更显得深沉。 赏析:诗人以秋风、秋叶、夕阳等自然景物为背景,描绘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久畏螳螂伺,初联蟋蟀音。 注释:长久以来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萧萧疏柳枝,嘒嘒残阳暮 - 解释: 秋风中稀疏的柳树枝条随风摇曳,黄昏时分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地面上。 - 赏析: 通过“萧萧”和“嘒嘒”形容风声和鸟鸣,营造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凄清的秋日氛围。"疏柳枝"与"残阳暮"形成对比,展现了自然界从生机勃勃到落日余辉的变化。 2. 声微渐怯风,翅弱难禁露 - 解释: 蝉的鸣声微弱,似乎在秋风中感到害怕,翅膀无力抵御露水。 -
【注释】 饮露:蝉在吸食树汁时,会将嘴插入叶内吸取汁液,因此蝉常被比作饮露。洁:纯净无瑕。因炎噪略腾:因为炎热而发出嘈杂的声音。尔:如此。自立:独立。汝何曾:何曾。这里用作反问句的倒装语序。 【赏析】 《秋蝉》是唐代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以蝉为题,借咏秋蝉来抒写作者内心的悲凉、孤独和愤激。全诗四句八韵,前两句写蝉的鸣叫声,后两句则由蝉的鸣叫引出诗人自身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