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时可
在襄阳送别蒋生之时,诗人冯时可用其精炼的诗句描绘了一幅别离的画面。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乾坤俱逆旅:表达了世界如同旅途中充满困难和挑战的地方。 - 江汉又离群:指的是与朋友分别,像江汉中的船只一样,不得不独自航行。 - 暮雨驱飞叶:暮雨象征着一天的结束,同时也预示着分离的哀愁。 - 寒涛卷白云:寒涛象征着冷酷的世态,而白云则代表自由的灵魂。 - 听猿人泪下:猿声代表着离别的痛苦
早秋舟中 吴门风物好,泛艇漫回沿。 山色元非雨,秋光别有天。 片云潜度暑,一叶暗催年。 大块何舒惨,谁令宋玉怜。 注释: 1. 吴门:指吴地的门户,这里泛指吴地的风光美景。 2. 泛艇:泛舟,乘船。 3. 漫回沿:随意漂流,沿着江流前行。 4. 山色:指山的景色,这里特指秋天的山景。 5. 元非:原不是,原本。 6. 秋光:秋天的光景,这里指秋天特有的景色。 7. 片云:飘浮的云朵。 8.
【诗句释义】 钱比部:指钱起,字仲文,唐朝著名诗人。携酒园阁:携带着酒到花园中饮酒。何字:指什么字? 【译文】 晚年喜欢安静,建筑靠近山的那边。 仆人亲近花草,制作衣裳用的是荷叶和荷花。 树林深处浮翠暗,阁楼高峻染霞多。 如果不能醉在好诗中,那如何能欣赏佳兴。 【赏析】 此首是一首咏物诗。全诗描写了主人翁晚年喜爱安静的心境以及他的园林生活,描绘了他在园林中结庐、赏景、品茗、赏花的情景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审准题干要求,如本题的题干是“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因此考生在鉴赏时要抓住诗中的意象、关键词语等进行鉴赏分析。 这首诗描绘了山野的景色,诗人以清新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首联“野色绿堪把,山容翠可怜”,写出了山野的景色;颔联“临湖开石室
【注释】 ①叶榆城:在今河南叶县西北。②岫:山崖。③浮:指水波与天空相接,浑然一体。④汗漫游应远:汗漫游,汗漫漫游。⑤长安何处望:长安,即今西安。⑥伫立思悠悠:伫立,站立;悠悠,深远的样子。 【赏析】 此诗写于诗人初到叶榆城时,是一首记游诗。首二句写诗人登城而望;三、四句写城中景色之美;五、六句抒写游兴未尽之感;七、八句写长安遥不可及,只能徒增怅惘之感。全诗写景抒情,自然浑成。 首联“命驾初寻寺
诗句释义与赏析 寄朱兵使 注释: 此处的“朱兵”可能指的是一个军事官员或者使者。"寄"在这里表示诗人通过书信或诗歌向某人表达自己的情感。 西风吹一雁,寒色满萧关 译文: 西风中,一只孤单的大雁飞过,寒冷的风和天色映照着萧瑟的边关。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边塞孤寂的景象,西风吹动大雁南飞,而北方的边关则被一片冷清、寂寞的景色所笼罩
燕山雪 十月幽州道,风严盛雪花。 飞滩银浪细,点树玉条斜。 海暗迷寒雁,山空噪饿鸦。 关河冰正锁,何处觅归槎。 【注释1】幽州:古郡名,治所在今北京市大兴区和房山区一带。 【译文1】十月的时节,从幽州出发,风大得连雪花都飘起来了。 【赏析1】诗中描绘了一幅深秋初冬的边塞景色,“飞滩”“点树”两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雪花飘飘洒洒的样子,营造出一种凄清寒冷的氛围。 【注释2】严:盛大、猛烈。
金山寺 楼台傍水淡秋客,寒影涵来翠霭重。 地控海门千万里,江浮天柱一孤峰。 腾空白浪惊栖鹘,出洞阴云起卧龙。 壮观生平曾更几,维舟徙倚听烟钟。 注释: 1. 楼台(lóu tái):指金山上的寺庙建筑。 2. 澹(dàn)秋客:淡淡的秋色,形容山色的苍翠。 3. 翠霭(cuì ài):青绿色雾气,常用来形容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 4. 地控海门:指金山地势险要,控制着大海的出口。 5. 江浮天柱
禹锡山居得深字 水曲山围幽且深,茅斋窈窕杜招寻。 寒淙漱壑飞清响,密霭生林结翠阴。 净洗六尘除绮障,卧游八表旷虚襟。 炉香茗碗能消日,一任间阶苔藓侵。 注释: 1. 水曲山围幽且深:形容山林的景色优美,四周环绕着弯曲的溪流和高高的山峰。 2. 茅斋窈窕杜招寻:茅屋简朴而隐蔽,仿佛邀请人们探寻其背后的秘密。 3. 寒淙漱壑飞清响:在寒冷的溪流中洗涤着山涧,发出清脆的声音。 4. 密霭生林结翠阴
【注释】 ①山崥:山峰。 ②水合:指江流汇合之处。合:会聚,汇合。双龙:指江中两条大龙,即长江与汉水的交汇处。 ③云外趣:指云外风光的情趣。 ④冯轩:指高车(古代一种有篷盖的马车)。徙倚:徘徊,留连。 【译文】 登上黄鹤楼,高处城头飞阁俯视群山。文人墨客登临此地,才感到自己真是幸运。长江、大河在这里汇合,流向远方,永不枯竭。天空中的孤鹤飞过蓝天,不知去往何方?晴川一带早已是前朝故地,芳草萋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