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能无感,寒溪淡不声。
荧灯一卷守,残柳数株明。
日月忘年夭,山川摇客情。
搴萝过绝壁,犹恐近浮名。
岁暮山居杂感
介绍
。
《岁暮山居杂感》是清代诗人黄遵宪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收录于其著作《日本国志》中。全诗如下:
秋高气爽月明时,独倚危楼望远池。
风卷残荷飘落叶,日斜孤鹜下平堤。
天涯何处无归梦?岁暮山居杂感稀。
欲赋新词悲老大,不堪回首是年来。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在岁末时节独自登高观景的景象。他通过秋夜明月、远池残荷等意象,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寂寥之美。诗中提到的日落平堤和天涯归梦,则表达了对远方故土的思念之情。最后两句“欲赋新词悲老大,不堪回首是年来”,则透露出作者对于人生短暂和时光易逝的感慨。
这首作品通过对岁暮山居景象的描绘以及情感抒发
相关推荐
岁末,能不有感慨?寒冷的溪水,声如无。 在昏暗的灯光下,一卷书守护,几株残柳,显得格外明亮。 时间仿佛忘记了岁月,让人感到惊讶;山峦摇曳着人的情感。 攀爬过陡峭的山峰,却害怕接近名利
岁暮山居杂感 谐世无长策,青山作比闾。 才名屈宋命,瓻甋马杨书。 宁许续天问,偏当赋子虚。 依稀尧禹迹,俯仰此焉如。 注释: - 谐世:指迎合世俗,与世无争。 - 长策:长远的计策。 - 青山:指山中的树木和岩石,比喻隐居的生活。 - 才名:才能和名声。 - 屈宋:屈原和宋玉,古代著名的辞赋家。 - 瓻甋(yì)马:用马名来形容人名,这里指才华横溢的诗人。 - 杨书:指扬雄的《太玄经》。 -
岁暮山居杂感 【注释】:寒雨宾梅发,春枝渐向荣。学无通岁力,病积瘦吟程。二屦疏行迹,双扉覆短桁。惟应书史里,迸筑破愁城。 【赏析】:诗人在寒冷的冬天中感叹自己的身世,以梅花比喻自己,表达了对人生道路坎坷的无奈和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之情
岁暮山居杂感 胸有真山水,看山何必山。 振衣千仞际,坐客下床间。 楚汉人安往,英雄事可删。 嗣宗与叔夜,各梦不相关。 注释: 1. 胸有真山水:心中装着真实的自然山水。 2. 看山何必山:不必去看山本身,而要看山的精神和意义。 3. 振衣千仞际:指在高处振衣而起,站在高高的悬崖上。 4. 坐客下床间:指坐在客人中间。 5. 楚汉人安往:楚国的人到哪里去了。 6. 英雄事可删
岁暮山居杂感 刳形为土木,疵垢全其真。 屋角牛宫显,河湄麂步新。 飔音凄断楚,日色冷幽蘋。 荔佩今无恙,何妨署怪民。 注释: 刳形为土木:用泥土和木头雕刻成各种形状。 疵垢全其真:瑕疵和污垢全部显露了出来,保持了本来的面目。 屋角牛宫显:屋角上雕刻着牛的形状,非常显眼。 河湄麂步新:河边的小路上,麂子(一种鹿)悠闲地走来走去。 飔音凄断楚:微风吹过,发出凄凉的声音,就像楚国的悲歌一样。
岁暮山居杂感 由来世德邈,父子守残经。 祠庙颓垣倚,墓田茂草青。 妻奴羸百指,鹅鹜绌千翎。 破屋吟声满,年年饯客星。 注释: 1. 由来世德邈:自古以来,人们的品德就很高。 2. 父子守残经:父亲和儿子们守护着残缺不全的经典。 3. 祠庙颓垣倚:祠堂的墙壁因年久失修而显得破旧。 4. 墓田茂草青:墓地周围长满了茂盛的青草。 5. 妻奴羸百指:妻子和孩子因年老体弱而手指瘦弱无力。 6. 鹅鹜绌千翎
注释: 岁暮山居杂感:在岁末,作者独自居住在山里,心中有所感慨。 干戈离乱后:战争结束后,国家陷入混乱。 陟屺有慈亲:仰望着家乡的亲人,心中充满了思念之情。 一杖依山曲:依靠着山势弯曲之处。 全家爱水濒:全家人都喜爱靠近水的地方。 蛮风废蜡腊:被蛮族入侵后,蜡烛和蜡制品被废弃不用。 竹室杂岐豳:竹制的房子杂乱而简陋。 摇落伤心处:秋天落叶满地,让人心生伤感。 峥嵘视葛巾:看着葛布做的头巾
岁暮山居杂感 勿谓门庭寂,楮歌乐成员。 一人知己可,四海草庐分。 男子疲张裔,英雄壮使君。 空山多虎啸,清险月中闻。 注释: 1. 岁暮山居杂感:在岁末时,我在山中的住所中产生了一些感想。 2. 勿谓门庭寂:不要认为我的门庭是寂静的。 3. 楮歌乐成员:用纸制作的歌和乐器。 4. 一人知己可:一个人有知己就是最大的幸福。 5. 四海草庐分:我四海为家,无拘无束。 6. 男子疲张裔
【注释】 岁暮山居杂感:岁末时节,我在山中居住,感到世事无常。 阅物当颓纪:我阅读着各种事物,感到时运衰败。 风流我辈灭:我的风流才气已经消失殆尽了。 零落:指才华不被人赏识、重用,而沦落到无人理睬的地步。 交游:朋友。 林埼:山林中的小径或小道。 刻楮:刻木板上写字。楮,即树皮。 屠龙:喻指空有才能而不得其用。 十亩:十亩田,这里指田地。上,高。 日讽伐檀诗:每日吟诵“砍倒檀树”的诗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岁暮山居杂感 熊魂日象煜,怪雾秘天倪。 白粲冈头草,鬼薪岭上桋。 龙门终马走,鸿渐逐鸡栖。 百里乡关迩,能无泣路迷。 译文: 岁月匆匆,我在山中度过一年又一年。 熊的魂魄在夕阳下闪烁,像太阳一样明亮。 浓密的云雾笼罩着天际,仿佛隐藏着无尽的秘密。 白色的花朵在山冈上生长,像是一片美丽的风景。 山中的树木被砍伐作为薪柴,用来取暖和做饭
诗句解析 1 客作混佣保 - 翻译:作为客人,我从事着卑微的工作。 - 注释:这里的“客作”指的是在外地做临时工作或打工的人,“混佣保”可能意味着为了生计不得不做一些辛苦的工作。 -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在外漂泊、辛苦劳作的生活状态。 2. 疏茅俯泌洋 - 翻译:稀疏的茅草低垂着,俯望着泌洋。 - 注释:这里“疏茅”指的是稀疏的、不密集的茅草,而“泌洋”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者泛指某个水域
这首诗的意思是:岁末山居杂感。 自石与山水,无之不字霜。 柳州州曰柳,蒋径径从蒋。 留使名贤记,烦将缺事详。 萧萧稀菊本,风物拟柴桑。 下面是逐句释义: 岁末的山居杂感。 从石头和山水中,没有一样不是被霜打。 柳州州的名字叫柳州,沿着蒋径一路前行。 请让名贤记住我,烦请将缺事详细记载。 稀疏的菊花本是萧瑟的,风物与柴桑相仿。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岁末山居生活的诗。首句“岁暮山居杂感”
岁暮山居杂感 水根泽腹见,石腭露回湾。 鸡黍为供少,鱼蔬适市艰。 瞻星礼太乙,筮易兆天山。 不与圭峰竞,选形物外间。 注释: 1. 水根泽腹见:在水边和湿地中可以见到水根。 2. 石腭露回湾:岩石的下巴露出来,形成弯弯的湾。 3. 鸡黍为供少:用少量的鸡肉和黍米作为简单的饮食。 4. 鱼蔬适市艰:市场上适合购买的是鱼类和蔬菜,而其他食物则难以买到。 5. 瞻星礼太乙:仰望星辰,向太乙神祭拜。
【注释】 1. 岁暮山居:岁末。山居,指隐居的生活。 2. 杂感:多愁善感。 3. 闭门深拔剌:闭门,不与世交往。拔剌(bá lá),古乐府诗的一种,内容多写隐逸生活。深拔剌,即深居简出。 4. 落落:孤独的样子。 5. 恶溪水:指污浊的溪水。恶,粗野的意思。 6. 长吟不肖诗:指吟咏那些不良的诗歌。不肖,不贤良。 7. 重华、元祐:都是古代帝王名号。《尚书·尧典》中说:“帝尧曰重华
【注释】 岁暮山居杂感:岁末时节在山中居住时的感想。 种自盘瓠旧:盘瓠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话中的动物,这里指代作者自己。 伥蒐燎狒猩:意思是说祭祀的时候用火焚烧野味。伥搜是传说中被诅咒变成鬼的猎人,燎狒猩则是用火烧野味祭祀鬼神。 荒祠画壁怪:意思是说祭祀的时候用图画来代替鬼神,而那些图画又是那么怪异。 野祭巫音伧(cāng):意思是说在野外祭祀时,那些巫师的唱词听起来就像是来自远方的异域之人。
逐麛良已老,臣壮不如人。 逐捕野兽已经很老了,我年纪尚小不如人。 大抵鼋鼍窟,犹然虎豹邻。 大鱼乌龟的洞穴,依然像老虎和豹子那样临近。 孤村明远火,细雨澹萧晨。 孤零零的村庄在远处冒着火光,细雨中早晨显得朦胧萧瑟。 未审古盘涧,今当第几伦。 不知道古代的盘涧在哪里,今天它排在第几流
岁暮山居杂感 条枚正直挺,伐木闻丁丁。 经济分姜韭,平章课仆伻。 樵从青鸟度,人在白烟行。 落日柴门掩,波澜众虑生。 注释: - 条枚:指树枝。 - 正直挺:直挺挺的。 - 伐木闻丁丁:砍树时发出的声音。 - 经济分姜韭:分配食物给仆人。 - 平章:管理。 - 伻:同“袋”,用来装东西的工具。 - 青鸟度:形容山野中的飞虫。 - 人在白烟行:形容人行走在烟雾中。 - 落日柴门掩:形容傍晚时分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岁暮山居杂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1. 从兹谢坲坱,上屋骑危樯。 - 注释:从此告别了高高的山丘,登上屋顶,驾着危险的船桅。 - 赏析: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山的不舍以及对于自由飞翔的向往。"谢坲坱"意为告别,"上屋骑危樯"则描绘了诗人在山巅之上,乘着危楼之桅的情景。 2. 绣𦁐妇人服,蜉蝣公子裳。 - 注释:穿着精美的刺绣裙子,身着轻薄如蜉蝣般的衣服。 -
岁暮山居杂感 注释: - 残年壮抱馁:形容年纪已老,志向却未能实现。 - 宝剑床头吟:指诗人在床头把玩着宝剑,抒发自己的感慨。 - 不见黄河水:意指看不到黄河的水,可能是指对世事的无奈或失望。 - 倒连天汉深:形容天空广阔无边,如同连接天际的天河。 - 牧吹纷向夕:牧人吹奏的笛声在傍晚时分四处传开。 - 寒鸟各依林:寒冷中的鸟儿各自飞向树林寻找庇护。 - 痛饮充骚隙:用痛饮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通过描写襄城山居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全诗共八句,前四句为第一层,“岁暮山居杂感”是首联,点明写作背景和主题;后四句为第二层,“襄城迷七圣”,“崱巘亦崆峒”,分别写出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怀念与感叹;“松干虬形拙”,“岩身魑状工”,则写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与赞美。第三、四两句写诗人的主观感受,“风飘不自北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和表达效果等来分析,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可以从炼字、用典、对仗等方面入手。“岁暮山居杂感”中“岁暮”是时间词;“杂感”是诗歌的情感;“葭律叶霜信”,葭律是草木凋落的意思,说明时节已到冬季,叶子都落了,这是时间上的描写;“修原眺望遥”,修原是指高旷平坦的原野,眺望远指在高处看远方的景色,这里写出诗人站在高处
岁暮山居杂感 风雨相餤食,不为乌兔谋。 霜呜钟亦应,蘋秀鹿能求。 如襮如冠后,似旄似亩丘。 神山不可到,此亦凤麟州。 注释: 餤(wěi) 食物。 霜呜钟亦应:霜降时,风声和钟声相互响应(比喻自然界与人间事物相感应)。 苹(píng) 一种水生植物。 襮 古时帝王所戴的冠帽。 衣冠(yīn guān):古代官吏的服装。 似:好像。 田畴(chóu):田野。 神山:神话中的仙山。
岁暮山居杂感 韩陵石一片,以下皆驴鸣。 白堕引群豕,青尊对老兵。 文人无不可,太上贵忘情。 戏作野雩逐,胸中块垒平。 注释: 韩陵石:韩陵山的石头。 白堕: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衡水市。 青尊:青色的酒樽。 太上:道家用语,指得道的人,即神仙。 嬉作野雩逐:指在野外放牧时模仿古人举行雩祭仪式驱赶蚊虫。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韩愈在岁末时节所写,表达了他对人生、世事的种种感慨。 首句“韩陵石一片
岁暮山居杂感 古道流泉侧,馡然草木香。 苔痕履宪耿,冰窦鹤踪光。 避俗移深广,无人行独梁。 明星三五嘒,衡宇永相望。 注释: 1. 古道流泉侧:古道旁流淌着清澈的泉水。 2. 馡然草木香:形容山林间草木散发出的香气扑鼻而来,仿佛是远处传来的声音。 3. 苔痕履宪耿:指脚下踩着的青苔上留下了痕迹,显得格外清晰。 4. 冰窦鹤踪光:冰洞口反射出的光芒,如同鹤在雪地中留下的足迹。 5. 避俗移深广
【诗句释义】 放怀霄雿表,林表树苍苍。 如水宁如醴,食鱼不食鲂。 吟诗灵宝始,送老石闾方。 几见神仙葬,白云即帝乡。 【译文】 岁末山居感怀杂感 放怀高远天地之间,山林外树影苍苍。 如同清澈的溪水不如甜美的醴酒,吃鱼不吃鲂鱼。 吟诗从《诗经》中汲取灵感,送走老年在石闾安享天年。 几次看到神仙葬在白云之中,那白云就是天上人间。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岁末山居感怀的诗歌。诗人以放心怀揣天下
犹使儿童识,凿山惧未深。 不观高士传,能入酒人林。 注释:让孩子们知道,凿山虽然很深,但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如果不阅读高士的传记,就不懂得他们深入酒人的树林。 静兕眠清野,寒鸠笑木阴。 天空月色正,零露肃孤砧。 注释:寂静的犀牛在清凉的原野上沉睡,寒冷的鸠鸟在树阴下欢笑。天空中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大地,地上的露水凝聚成晶莹的露珠。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色的诗歌
【注释】 (1)岁暮山居杂感 岁暮:指年终。岁暮山居,即岁暮时节居住在山中。杂感:杂事的感触。 (2)若令违初迪,此生总不能 若令:如令、假使。违:违背。迪:通“致”,“达到”的意思。初:指初年。迪:通“致”,“达到”的意思。此生:指这一辈子。总:总是、始终。不能:不可能。 (3)伐幽虫啮木,剔奥石镂棱 伐幽虫:用斧头砍伐树木上的虫子。幽虫,泛指树木上的各种小动物。啮:咬,啃。木,指树木。剔奥
岁暮山居杂感 愿搜残史册,分付与麋群。 十七部从说,三千年试云。 迁而上仅见,瞱以后无闻。 安得祖龙焰,都将冢屋焚。 注释: 1. 岁暮山居杂感:在岁末时节隐居山中,产生了一些感慨和思绪。 2. 愿搜残史册:希望搜索残破的史书典籍。 3. 分付与麋群:将这番情感寄托给麋鹿等动物。 4. 十七部从说:指的是古代的十七部历史书籍。 5. 三千年试云:试着用三千年的时间来检验一下。 6. 迁而上仅见
岁暮山居杂感 忽笑黄江夏,徒成鼓吏名。 菰芦中俊物,天地一苍生。 但信青猿哭,终疑紫凤鸣。 无端发浩想,虎仆代龙耕。 【注释】:1. 忽笑:突然笑出声来。2. 徒:白白地,徒然。3. 鼓吏:古时管理地方的官吏。4. 菰(gu)芦: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有节,叶子长圆形,花紫色。5. 青猿:指山林中能啸叫的动物。6. 紫凤:传说中的神鸟。7. 无端:无缘无故。8. 浩想:深远的思念。9. 虎仆
岁暮山居杂感 谁云非太古,叶落不知年。 可笑因鸿热,难言受鬼怜。 危峦栖逸鹤,浅濑跕飞鸢。 莫愠芙蓉老,不如薋菉妍。 注释: 谁云非太古,叶落不知年。——谁说不是回归太古,落叶飘落不知道是哪一年? 可笑因鸿热,难言受鬼怜。——可悲的是因鸿雁的温暖感到热,难以表述受到鬼魂的疼爱。 危峦栖逸鹤,浅濑跕飞鸢。——高耸的山峰上栖息着悠闲的白鹤,浅浅的溪流中飞翔着盘旋的野鸡。 莫愠芙蓉老,不如薋菉妍
【注释】 嗟:感叹词。生:出生,活着。揖:敬礼。存:指人存在。方:正。津:渡口、渡船。言:话、言论。眇然:孤独的样子。绝迹:远离世俗。难:难以。与世:和世俗之人一起。论:议论、谈论。勿:同“无”。异:不同。合一痕:指归隐山林,不问世事,与尘世无缘。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在山中写的杂感诗。诗人感叹自己的生不逢辰,不能像古人那样在生前受到人们的尊敬,也不能在死后得到人们的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