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栖贤山居韵

山水无中外,飘云何必归。
最嫌沙上雁,一一向南飞。
罪大心方死,病多力渐微。
谁持匡岳泪,来洒破僧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栖贤山居韵”是明释函可的作品。释函可是明代的一位僧人,以其诗作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隐居生活的闲适之感。以下是对“和栖贤山居韵”的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和作者信息
  • 时代与作者:释函可生活在明代,是一位僧人,以诗歌见长。
  • 创作风格:释函可的诗歌通常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之美的思想。
  1. 诗歌内容解读
  • 自然描写:“山水无中外,飘云何必归。”这句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认为天地之大无奇不有,飘渺的云彩也无需归处。
  • 情感表达:“最嫌沙上雁,一一向南飞。”反映了诗人对孤独和漂泊的感慨,同时也有对生命无常的哲思。
  • 生活态度:“无事不携筇,多因访远松。”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得的生活状态,喜欢在山林间漫步,寻找心灵的宁静。
  • 艺术特色:“霜不凋金粟,海难变砚田。”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致观察以及他对书法艺术的爱好,将自然界的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中,展现了诗人的艺术造诣。
  1. 文学价值与影响
  • 文学价值:“和栖贤山居韵”不仅是释函可个人情感与哲学思考的体现,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及其独特的审美情趣。
  • 历史地位:在明代文学史上,释函可的诗歌作品具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推崇,而且对后世亦有深远的影响。

“和栖贤山居韵”不仅作为一首文学作品值得一读,更因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及历史价值,成为人们了解明代文人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