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 第二十五回 ·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却说程昱献计曰:“云长有万人之敌,非智谋不能取之。今可即差刘备手下投降之兵,入下邳,见关公,只说是逃回的,伏于城中为内应;却引关公出战,诈败佯输,诱入他处,以精兵截其归路,然后说之可也。”操听其谋,即令徐州降兵数十,径投下邳来降关公。关公以为旧兵,留而不疑。
次日,夏侯惇为先锋,领兵五千来搦战。关公不出,惇即使人于城下辱骂。关公大怒,引三千人马出城,与夏侯惇交战。约战十馀合,惇拨回马走。关公赶来,惇且战且走。关公约赶二十里,恐下邳有失,提兵便回。只听得一声炮响,左有徐晃,右有许褚,两队军截住去路,关公夺路而走,两边伏兵排下硬弩百张,箭如飞蝗。关公不得过,勒兵再回,徐晃、许褚接住交战。关公奋力杀退二人,引军欲回下邳,夏侯惇又截住厮杀。公战至日晚,无路可归,只得到一座土山,引兵屯于山头,权且少歇。曹兵团团将土山围住。关公于山上遥望下邳城中火光冲天,却是那诈降兵卒偷开城门,曹操自提大军杀入城中,只教举火以惑关公之心。关公见下邳火起,心中惊惶,连夜几番冲下山来,皆被乱箭射回。
捱到天晓,再欲整顿下山冲突,忽见一人跑马上山来,视之乃张辽也。关公迎谓曰:“文远欲来相敌耶?”辽曰:“非也。想故人旧日之情,特来相见。”遂弃刀下马,与关公叙礼毕,坐于山顶。公曰:“文远莫非说关某乎?”辽曰:“不然。昔日蒙兄救弟,今日弟安得不救兄?”公曰:“然则文远将欲助我乎?”辽曰:“亦非也。”公曰:“既不助我,来此何干?”辽曰:“玄德不知存亡,翼德未知生死。昨夜曹公已破下邳,军民尽无伤害,差人护卫玄德家眷,不许惊忧。如此相待,弟特来报兄。”关公怒曰:“此言特说我也。吾今虽处绝地,视死如归。汝当速去,吾即下山迎战。”张辽大笑曰:“兄此言岂不为天下笑乎?”公曰:“吾仗忠义而死,安得为天下笑?”辽曰:“兄今即死,其罪有三。”公曰:“汝且说我那三罪?”辽曰:“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描写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之间,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在这部作品中,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是其中的一段经典情节,描述了刘备手下投降之兵被派去引诱关羽出城的策略,以及随后的军事行动。

程昱献计提出用刘备的投降士兵作为诱饵,让他们潜入下邳并成为内应。这些士兵被告知是逃回来的,但实际上是被曹操精心安排进入下邳的。他们的任务是通过假装败退,诱使关羽出战,同时曹操则利用精兵截断关羽的归路。这个策略非常精妙,因为关羽虽然勇猛,但面对如此多的诈降兵,很可能会中计。

当关羽发现下邳起火,心中惊惶,决定迎战。张辽前来劝说关羽投降,关羽提出了“三事”,即只要曹操能够答应这三点要求,他就可以投降。曹操听后表示同意,于是关羽暂时投入曹操麾下,等待时机重新证明自己的力量。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曹操的智谋,也反映了关羽的豪情壮志和求胜欲望。

这一情节还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智谋和策略,以及人物之间的心理较量。曹操的计策虽然成功,但也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为后来的赤壁之战埋下了伏笔。

《三国演义》中的“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是一篇经典的战争策略描写,展示了人物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残酷性。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以及那个时代的英雄形象和道德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