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众将闻孔明不追魏兵,俱入帐告曰:“魏兵苦雨,不能屯扎,因此回去,正好乘势追之。丞相如何不追?”孔明曰:“司马懿善能用兵,今军退必有埋伏。吾若追之,正中其计。不如纵他远去,吾却分兵径出斜谷而取祁山,使魏人不提防也。”众将曰:“取长安之地,别有路途;丞相只取祁山,何也?”孔明曰:“祁山乃长安之首也:陇西诸郡,倘有兵来,必经由此地;更兼前临渭滨,后靠斜谷,左出右入。可以伏兵,乃用武之地。吾故欲先取此,得地利也。”众将皆拜服。孔明令魏延、张嶷、杜琼、陈式出箕谷;马岱、王平、张翼、马忠出斜谷:俱会于祁山。调拨已定,孔明自提大军,令关兴、廖化为先锋,随后进发。却说曹真、司马懿二人,在后监督人马,令一军入陈仓古道探视,回报说蜀兵不来。又行旬日,后面埋伏众将皆回,说蜀兵全无音耗。真曰:“连绵秋雨,栈道断绝,蜀人岂知吾等退军耶?”懿曰:“蜀兵随后出矣。”真曰:“何以知之?”懿曰:“连日晴明,蜀兵不赶,料吾有伏兵也,故纵我兵远去;待我兵过尽,他却夺祁山矣。”曹真不信。懿曰:“子丹如何不信?吾料孔明必从两谷而来。吾与子丹各守一谷口,十日为期。若无蜀兵来,我面涂红粉,身穿女衣,来营中伏罪。”真曰:“若有蜀兵来,我愿将天子所赐玉带一条、御马一匹与你。”即分兵两路:真引兵屯于祁山之西,斜谷口;懿引军屯于祁山之东,箕谷口。各下寨已毕。懿先引一枝兵伏于山谷中;其余军马,各于要路安营。懿更换衣装,杂在全军之内,遍观各营。忽到一营,有一偏将仰天而怨曰:“大雨淋了许多时,不肯回去;今又在这里顿住,强要赌赛,却不苦了官军!”懿闻言,归寨升帐,聚众将皆到帐下,挨出那将来。懿叱之曰:“朝廷养军千日,用在一时。汝安敢出怨言,以慢军心!”其人不招。懿叫出同伴之人对证,那将不能抵赖。懿曰:“吾非赌赛;欲胜蜀兵,令汝各人有功回朝,汝乃妄出怨言,自取罪戾!”喝令武士推出斩之。须臾,献首帐下。众将悚然。懿曰:“汝等诸将皆要尽
三国演义 · 第一百回 ·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介绍
。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作家罗贯中所作。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从赤壁之战开始的长达107年的三国时期的故事。
在第103回至第126回之间,《三国演义》共记载了45个故事,其中《汉兵劫寨破曹真武侯斗阵辱仲达》是其中之一。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228年(东晋咸和三年),曹操率领大军进攻成都,并在江州设伏击敌。
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利用自己的智慧设计了一个复杂的军营布局来迷惑敌人,从而成功地挫败了曹魏的攻势。这场战斗不仅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战略才能,也体现了他在军事上的高超技巧。
《三国演义》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曲折的情节而闻名于世,深受
相关推荐
《三国演义·第一百回·汉兵劫寨破曹真武侯斗阵辱仲达》是罗贯中所著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故事,描绘了诸葛亮和司马懿在祁山一带的对峙与智谋较量。下面是对这段文字的逐句翻译: - 却说众将闻孔明不追魏兵,俱入帐告曰:“魏兵苦雨,不能屯扎,因此回去,正好乘势追之。丞相如何不追?”孔明曰:“司马懿善能用兵,今军退必有埋伏。吾若追之,正中其计。不如纵他远去,吾却分兵径出斜谷而取祁山,使魏人不提防也
【诗句释义】 - 魏延、张嶷、陈式、杜琼四将,引二万兵,取箕谷而进。 - 正行之间,忽报参谋邓芝到来。四将问其故,芝曰:“丞相有令:如出箕谷,提防魏兵埋伏,不可轻进。” - 陈式曰:“丞相用兵何多疑耶?吾料魏兵连遭大雨,衣甲皆毁,必然急归;安得又有埋伏?今吾兵倍道而进,可获大胜,如何又教休进?” - 式曰:“丞相若果多谋,不致街亭之失!” 【译文与注释】
这首诗来自中国古代小说《三国演义》,讲述了三国时期蜀汉将领陈式被魏国伏兵围困的情节。下面是逐句翻译: 1. 却说陈式引兵行不数里,忽听的一声炮响,四面伏兵皆出。式急退时,魏兵塞满谷口,围得铁桶相似。式左冲右突,不能得脱。 - 注释: “说”是讲述的意思;“陈式”是蜀汉的将领;“引兵行不数里”是指军队行进了很短的距离;“炮响”指的是突然响起的炮火声
【诗句】 却说曹真心中不信蜀兵来,以此怠慢,纵令军士歇息;只等十日无事,要羞司马懿,不觉守了七日,忽有人报谷中有些小蜀兵出来。真令副将秦良引五千兵哨探,不许纵令蜀兵近界。秦良领命,引兵刚到谷口,哨见蜀兵退去。良急引兵赶来,行到五六十里,不见蜀兵,心下疑惑,教军士下马歇息。忽哨马报说:“前面有蜀兵埋伏。”良上马看时,只见山中尘土大起,急令军士提防。不一时,四壁厢喊声大震:前面吴班、吴懿引兵杀出
【诗句】: 曹真正奔走,忽然喊声大震,一彪军杀到。真胆战心惊,视之,乃司马懿也。懿大战一场,蜀兵方退。真得脱,羞惭无地。懿曰:“诸葛亮夺了祁山地势,吾等不可久居此处;宜去渭滨安营,再作良图。”真曰:“仲达何以知吾遭此大败也?”懿曰:“见来人报称子丹说并无一个蜀兵,吾料孔明暗来劫寨,因此知之,故相接应。今果中计。切莫言赌赛之事,只同心报国。” 【译文】: 曹真正在四处奔走,突然间一声大喊
诗句: ``` 孔明既斩了陈式,正议进兵,忽有细作报说曹真卧病不起,现在营中治疗。孔明大喜,谓诸将曰:“若曹真病轻,必便回长安。今魏兵不退,必为病重,故留于军中,以安众人之心。吾写下一书,教秦良的降兵持与曹真,真若见之,必然死矣!”遂唤降兵至帐下,问曰:“汝等皆是魏军,父母妻子多在中原,不宜久居蜀中。今放汝等回家,若何?”众军泣泪拜谢。孔明曰:“曹子丹与吾有约;吾有一书,汝等带回,送与子丹
译文 魏王听说曹真已死,便下诏催促司马懿出战。司马懿率领大军前来与孔明交战,隔了一天就下了战书。孔明对将领们说:“曹真必死无疑。”于是回复“明日交锋”,使者去了。第二天夜里,孔明教给姜维一个密计:如此行动;又命令关兴按照这个计划行动。 逐句翻译 - 魏王得知曹真已经去世的消息后,便下达了诏书催请司马懿出战。 - 司马懿率军前来,准备与诸葛亮交锋,并在次日发出了战书。 -
这首诗出自《三国演义》第一百回《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下面是逐句的注释和译文: 1. 诸葛亮问司马懿想与谁战斗? - 诸葛亮询问司马懿是想与将领、士兵还是阵法进行战斗。 2. 司马懿回答:“先斗阵法?” - 司马懿提出首先尝试布阵,而不是直接与诸葛亮对抗。 3. 孔明回答说:“先布阵我看。” - 诸葛亮同意先让司马懿来布置他的阵法。 4. 司马懿进入中军帐下,手中拿着黄旗指挥
诗句: 《三国演义》第一百回 ·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译文: 于是,戴陵在中军,张虎在前,乐綝在后。他们各自率领三十名骑兵,从生门进入敌营。两军相互呐喊助威。三人奋力杀入蜀军的阵地,只见其阵势如同连绵的城墙,冲不出去。三人慌忙引骑转身绕过阵地,向西南方向突围,却被蜀兵射住,无法突破。阵地里重重叠叠,到处都是门户,哪里分东西南北?三位将军无法互相照应,只能乱撞。只见愁云漠漠
诗句: - 两军恰才相会,忽然阵后鼓角齐鸣,喊声大震,一彪军从西南上杀来,乃关兴也。司马懿分后军当之,复催军向前厮杀。 - 忽然魏兵大乱:原来姜维引一彪军悄地杀来,蜀兵三路夹攻。懿大惊,急忙退军。蜀兵周围杀到,懿引三军望南死命冲击。 - 魏兵十伤六七。司马懿退在渭滨南岸下寨,坚守不出。 - 孔明收得胜之兵,回到祁山时,永安城李严遣都尉苟安解送粮米,至军中交割。 - 苟安好酒,于路怠慢,违限十日
【诗句】:使命径到祁山大寨,孔明接入,受诏已毕,仰天叹曰:“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侧!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难得此机会也。”姜维问曰:“若大军退,司马懿乘势掩杀,当复如何?”孔明曰:“吾今退军,可分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营,假如营内一千兵,却掘二千灶,明日掘三千灶,后日掘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而行。”杨仪曰:“昔孙膑擒庞涓,用添兵减灶之法而取胜;今丞相退兵
这首诗出自《三国演义》,讲述的是诸葛亮(武侯)在汉军与魏军交战时,以智谋击退了曹真。诗中描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与曹操(仲达)的斗智斗勇。 我们来看第一句:“未知孔明退回成都。”这里的“不知”表示对事情的发展感到惊讶或不确定。“孔明”是诸葛亮的字,这里用来称呼诸葛亮。“退回成都”表示诸葛亮决定撤回自己的军队回到成都。 第二句:“竟是如何。”这里的“竟是”表示出乎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