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中秋夜丑时,木兰营里递红旗。
本来不寐问军报,孰谓今宵宛见之。
高宗纯皇帝御制平定两金川凯歌三十章乾隆四十一年
介绍
《高宗纯皇帝御制平定两金川凯歌三十章乾隆四十一年》是清代乾隆年间弘历的作品。该作品不仅记录了乾隆帝平定两金川的历史事件,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历史洞察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部作品的内容与意义:
- 作品背景
- 时间地点:《高宗纯皇帝御制平定两金川凯歌三十章乾隆四十一年》的创作时间为清乾隆年间,具体年份未明确,但可以推测是在乾隆四十一年之前。该作品主要描绘了乾隆帝在平定两金川战役中的英勇事迹。
- 历史事件:两金川之战是清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乾隆帝为了巩固边疆安全,决定武力解决这一地区长期以来的叛乱问题。这场战争历时数年,最终在乾隆帝的指挥下取得了胜利。
- 作品内容
- 战争描写:《高宗纯皇帝御制平定两金川凯歌三十章乾隆四十一年》中充满了对战争场面的热情描绘,如“行营半夜那来喧,却是红旗到叙门”等诗句,展现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和士兵们的决心。
- 人物心理:诗中还反映了参战将士的心理变化,如从恐惧到勇气的转变,以及战后的反思和总结,这些细腻的心理描写使得诗歌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作为清代的文学作品,《高宗纯皇帝御制平定两金川凯歌三十章》的语言简洁有力,情感真挚,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和表达方式。
- 结构安排:诗歌在结构上采用了传统的四言诗形式,遵循平仄韵律,易于吟诵,同时在内容上也体现了一定的组织性和逻辑性,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 社会影响
- 历史价值:作为反映乾隆时期历史事件的重要文献,《高宗纯皇帝御制平定两金川凯歌三十章》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通过诗歌,可以窥见当时的政治环境、军事策略以及社会风貌。
- 文化传承:该作品不仅是历史的记载,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促进了文学与历史学的结合,为后世提供了研究清代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 文学地位
- 艺术成就:作为清代的文学作品,《高宗纯皇帝御制平定两金川凯歌三十章》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历史内涵,使其成为研究清朝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宗纯皇帝御制平定两金川凯歌三十章乾隆四十一年》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事件的文献,更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作品。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到乾隆时期的历史情况,还能深入感受到清代文人的艺术造诣和文化精神。
相关推荐
译文: 二十四日中秋夜晚,五更时分,木兰营里传下了军令。 我本来没有睡着,询问了战报,没想到今夜竟然真的看见军队的旗号。 赏析: 这首诗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九月,清军平定金川之战胜利后,乾隆帝御制《平定两金川凯歌三十章》中的第四首。诗中“廿四”指八月二十四日,“中秋”指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木兰营”是指驻防成都的清军驻地,“递红旗”指的是军中传递命令的方式。诗人在夜间接到了命令
译文: 从七千里外的地方出发,历经十余朝才到达这里。 能够看出众人的心愿和目标是一致的,值得嘉奖的赏赐应当昭明。 注释: 1. 七千里外路迢遥:形容距离遥远。 2. 向十余朝兹八朝:表示经过十多位皇帝的统治后,最终到达这里。 3. 可识众心同一志:可以理解大家的意愿和目标是一致的。 4. 嘉哉行赏自宜昭:表示奖赏应当公正,应该让所有人都明白。赏析:
这首诗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高宗纯皇帝(乾隆帝)御制平定两金川凯歌三十章中的一首,表达了诗人对于平定两金川之战的胜利充满信心,以及对胜利的期待。 诗句注释如下: - 贼巢最是勒乌围:这是对叛军巢穴的形容,勒乌围是叛军的一个重要据点。 - 甲杂小连噶喇依:这是对叛军军队的描述,甲杂指的是装备精良的士兵,小连噶喇依则是叛军的军队。 - 破竹势成应不日:这是对战争进程的描述
【解析】 (1)“那”通“哪”,表疑问。 (2)“叙门”指成都,成都为蜀地的重镇,故称成都为“叙门”。 (3)“五载”即五年。 (4)“鸿勋”指大功、伟绩,这里指平定金川之功。 【注释】 行营半夜那来喧,却是红旗到叙门:半夜时分,军营中没有喧闹声,忽然有红旗出现在成都城门口。 五载勤劳同上下,鸿勋集总沐天恩:经过五年的勤劳努力,朝廷内外都为之感到荣耀。 (5)赏析:这首诗是乾隆皇帝平定金川叛乱后
这首诗是乾隆四十一年高宗纯皇帝为平定两金川而创作的《平定两金川凯歌三十章》中的一章。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红镫一点引红旗,顷刻行营人尽知。 - 注释:这里的“红镫一点”指的是点燃了红灯作为信号,象征着战事开始的信号。“引红旗”意味着将红旗扬起,表示战斗即将打响。“顷刻”即很快的意思,表明战事发生得非常迅速。“行营”指的是行军途中的营地或基地
【注释】: 1、高宗纯皇帝御制平定两金川凯歌三十章:乾隆帝为平复两金川战役而作的诗歌。 2、成言:即“定言”。付儿行:指将帅出征前对儿子或部下的叮嘱。 3、红旗:指战旗。奏将:指报告将帅。 4、虽:即使。慈心:仁慈之心。早知喜:早有所预感。 5、更:更加。侍卫:皇帝的近侍侍卫。报山庄(山庄:山间别墅,这里指避暑胜地):指向皇帝汇报消息。 【赏析】: 这是一首乾隆帝为平复两金川战役而作的诗歌
【诗句解读】 一破贼巢飞骑驰,未遑详悉尽陈之。 将军宣力应优赐,先示端儿加勉宜。 【译文】 一战之下,敌人败逃,我军迅速追击,无暇细查。 为了激励将士们,应当对他们进行奖励,首先表彰英勇的将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之作,描述了高宗纯皇帝平定两金川的战役。诗中描绘了战场的紧张气氛和将士们的英勇表现,同时表达了对有功将士的奖励和表彰。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历史的厚重感
这首诗是乾隆皇帝对平定两金川之战的赞颂。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前次受降惟戢斧,今番报捷乃犁庭。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上次接受投降时只有用武力才能平息叛乱,这次胜利之后,却要用武力来显示胜利的成果。这里的“戢斧”指的是武力,“犁庭”则是表示用武力清除叛军。 2. 敬承天眷能无慰,未至武成心未宁。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虽然得到了上天的眷顾,但内心仍然感到不安
这首诗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高宗纯皇帝御制平定两金川凯歌三十章中的第三十章。全诗如下: 宵衣惟吾理合然, 喜而不寐那能眠。 乃知屐齿事诚有, 较彼殊犹高下悬。 诗句注释: - 宵衣:夜深时穿行于宫中,比喻为国事操劳。 - 吾理合然:我认为我的职责和使命是应当的,理所当然。 - 喜而不寐那能眠:因为内心的喜悦和激动难以平息,所以即使入睡也无法进入梦乡。 - 屐齿事诚有:这是指历史上的典故
【诗句释义】: 1. 三捷盼来一月间,此时军务正相关。 译文:期待的三战胜利已经在一个月内实现,此时正是处理军务的关键时期。 注释:三捷指的是三次战斗的胜利,盼来一月间表示在一个月内就实现了,此时军务正相关表示当前是处理军务的最佳时机。 2. 执渠扫穴歌耆定,伫待郊台奏凯还。 译文:抓住敌军的薄弱环节,彻底清除他们的巢穴,等待在郊外的台上奏凯歌归来。 注释:执渠扫穴歌耆定表示抓住敌军的薄弱环节
【注释】 ①高宗纯皇帝:乾隆帝。 ②平定两金川:指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和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平定大小金川的战争。 ③甲午: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此诗作于七月间。桃花寺,在今四川灌县西二十里,为佛教寺院,因寺中多桃花得名。跸(bì),帝王的车驾出行时,仪仗队停止前进,车驾也停止前进的礼仪。 ④绿柳中飞一点星:点星,即星星。绿柳,指杨柳树。 赏析:
勒围报捷夜行营,重值上陵昼返程。 一刻万人齐色喜,光明日月永销兵。 注释:在平定金川后,皇帝命令军队在夜里围捕敌军的营地,然后白天返回。当听到消息时,士兵们欢呼雀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仿佛太阳和月亮都被光辉所照亮,永远消除战争的阴影。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平定金川后的庆祝场景。诗中描绘了军队在夜晚围捕敌军营地,然后在白天返回。当听到消息时,士兵们欢呼雀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注释】 三穴(xiàn):即“三碉”,指三道山口。犹延:拖延,推迟。六军:这里指清军六军。奋勇:英勇向前冲杀。岂饶:岂能放过。区区:微不足道的东西。釜底鱼:比喻在火上烤的小鱼。 【赏析】 此诗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平定两金川时,乾隆皇帝御制《平定两金川凯歌》中的一首。这首诗描写了清军六军奋勇冲锋的情景,表达了对胜利的喜悦之情。全诗气势磅礴,语言流畅,形象鲜明生动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然后根据要求进行赏析即可。 “旬余栈驿八朝至,一片红旗万马飞。”意思是说驿站的行程已历时一月有余,而到达目的地时,只见到处是旌旗猎猎,战马嘶鸣。“旬余”指一个月的时间,“栈驿”即驿站,古代供传递文书的人休息和换马的地方。“旬余”表明行程之长
【注释】 险恶:指险峻的山川。枭獍:比喻残暴的统治者。机阱:指阴谋诡计。安堵:安定。强食奸欺:强横地欺凌、欺骗。 赏析: 乾隆四十一年,清朝在平定了西藏准噶尔部叛乱后,又平定了四川的藏族贵族土司大小金川的叛乱。此诗是乾隆帝为平定这两处叛乱而作的三十章《凯歌》中的第二十一章。这首诗歌颂了乾隆皇帝平定叛乱的胜利,表达了他对国家统一和人民安宁的美好祝愿。 第一句“险恶山川靖枭獍”,意思是说
【注释】 蚕丛:传说中古蜀国的国名。 鼜鼓:一种乐器,形似大鼓,用兽皮蒙面制成,声音洪亮。 稽首:叩头。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平定金川的战斗胜利,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的事。诗的开篇“蚕丛绝险隐妖氛”,以蚕丛起势,写出了平定金川的地点——四川的险峻地势,也暗含着平定金川的意义。 颔联“百战功成古未闻”,“百战”指经过多次战斗,“功成”指战争取得胜利。这两句的意思是说
这首诗是乾隆皇帝为平定两金川的将士们所写的凯歌诗。以下是逐句释义: 第一句:“坚碉林立万重山,破险冲锋历尽艰。” 注释:这里描述了金川地区地形的特点,即山高谷深,碉堡林立,这是战争环境的真实写照。士兵们要冲破重重难关,进行冲锋,这体现了他们的英勇无畏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绘金川地区的地形特点,展现了战士们面对艰难险阻时的英勇斗志。 第二句:“奏绩都资军将力,红旗一道入桃关。”
【注释】姜维:指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姜维。处号:驻扎的地方。戎人谣(yáo)语:古代边地少数民族流传的歌谣。勒围:包围。无忧城:指安定了的城镇。 【赏析】这首诗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平定两金川,赐给有功之臣的诗。首句写在姜维驻军之地,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歌声;二句赞颂了平定金川的战争,使内地得到了安宁;三句说今天的战争胜利是值得庆幸的
盼捷经冬复入春,垂成偏觉意廑频。 今宵料得方安枕,明告慎哉用武人。 【注释】: (1)盼捷经冬复入春:盼望胜利的捷报传来。 (2)垂成:事情接近完成。 (3)偏觉:感觉。 (4)今宵:今夜,指明天早晨。 (5)方:才。 (6)慎哉:谨慎啊! 赏析: 此诗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高宗纯皇帝御制平定两金川凯歌三十章中的第二十四首。诗人在此表达了对战事即将取得胜利的期待和对将领们的勉励。
【注释】 ①高宗纯皇帝:指乾隆帝,即爱新觉罗·弘历。 ②耆定:年老的将军,这里指平定叛乱的功臣。 ③歌凯:胜利后唱歌庆祝。 ④五年功:平定金川用去五年时间。 【赏析】 此诗是乾隆皇帝为平定金川战役而写的三十篇《凯歌》。诗中表达了对平定金川之战的肯定与赞扬,同时表达了对平定金川之战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第一句“流离此日巢穴倾”,描绘了战乱时期人民流离失所的景象,也暗示了平定金川之战的胜利
【注释】 郑台:指乾隆皇帝为纪念平定金川之战胜利而修建的行宫。何幸:何以有幸,意即为何要重建。重修盛事:重修当年平定金川之战的胜利之地。 漫谓数年经契阔:难道几年来,经过长时间的分离、离散吗?契阔:离别。 精神注似日相陪:把满腔的激情都寄托在这一天(指太阳)上,日夜陪伴着太阳。 【赏析】 此诗首句起笔就点明主题,是作者对乾隆四十一年平定金川之役胜利后重修行宫的感慨
【注释】 勋臣:有功的臣子。列灵旗:排列灵旗,指皇帝祭祀功臣之意。鸣螺:击鼓号角。赫武仪:威武壮观的仪仗队。乐奏铙歌:音乐演奏《铙歌》。行抱见:表演舞蹈。《铙歌》:“陈师出郊兮,有皇英兮。”见,读jiàn,动词,表演。“诘戎家法万年垂”:诘问那些用兵之法,希望它们被永远地流传下去。 【赏析】 乾隆帝为了平定金川叛乱,御制了三十章凯歌来歌颂将士们的功勋。此诗是其中的一首
【注释】: 己巳:指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乾隆五十一年)。班师:军队回师。本受降:指班师时接受当地土人的投降。郊劳典鸿厖:指皇帝举行郊外的慰劳活动。鸿厖:盛大、隆重。放牛归马:比喻释放罪犯。予素志:表示自己的愿望。凯献何期此见双:指胜利之师凯旋,而两金川却未被消灭。 【赏析】: 这首诗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作者为平定两金川战役胜利后所撰。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于平定两金川的喜悦之情
【注释】 1. 平定两金川:指乾隆四十一年间平定了大小金川之役。 2. 准部回城定五年:平定准部叛乱后,乾隆皇帝在位的第五个年头。 3. 小寇亦如前:指大小金川叛军依然像以前一样骚扰朝廷。 4. 嘉予将士久敌忾:我嘉奖那些长期对抗敌人的将士们。 5. 不觉对之增恻焉:不知不觉间,对他们产生了同情之情。 【赏析】 此诗是乾隆帝平定大、小金川后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交代平定大、小金川的时间和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鉴赏诗歌需要考生对诗中的形象、诗句和所营造的意境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等都要有准确的感知、理解,并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作品的风格、主旨,体会其美在哪里,为什么美。本题要求考生赏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并结合全诗加以说明。 “地险加之众志坚,林碉步步战而前。”大意是:地势险恶加上众人意志坚定,一步步向敌人进攻。“小于昔事难过倍”,大意是:比起过去的事来
【注解】 高宗纯皇帝:乾隆帝。两金川:指今四川阿坝州金川县和汶川县一带的藏族聚居区。凯歌:胜利的战歌。凿穴而居:挖洞居住。避火器,这里指火炮、火箭等武器。终于面缚出蕃城:最后被俘并投降了朝廷。面缚:双手反绑着。蕃城:吐蕃人居住的地方。 【解析】 此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乾隆帝平定金川之战的场面,诗中运用比喻手法,将敌人比作贪生怕死的蝼蚁,表现了乾隆帝对敌人的蔑视和必胜的信心。 【译文】
【注释】 倏经:很快经过。役:指战争。五春秋:五年时间。栈道:古时用木材或石块搭成的山路,用于运输或战时的通道。坦邮:平坦的大道。致悔:后悔。阿谁:何人。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平定两金川战役胜利后的一种感慨。首句点明时间,即在短短的五年内经历了多次征战,道路崎岖难行。次句以比喻的手法写道路之艰难,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艰辛。第三句描绘了战后道路两旁的美丽景色,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然而
诗句释义: 1. 脱却戎衣换吉衣,龙章示奖特恩稀。 2. 同心戮力还抡最,便解天闲赐六飞。 译文: 1. 摆脱了战袍换上了吉祥的服装,皇帝的龙章显示着特殊的奖赏。 2. 齐心协力完成了使命,就有机会解除天帝的束缚并得到皇家的最高荣誉。 注释: 1. 脱却戎衣换吉衣:摆脱(戎衣)换上(吉衣),意为从军装换成了吉祥的衣物。 2. 龙章示奖特恩稀:皇帝的龙章表示奖励和特殊恩情。 3.
【注释】 平定两金川:指乾隆四十一年(1776)平定了大小金川之役。兵洗:扫除兵灾。洗,清除、打扫。金川:四川西部的少数民族藏族聚居区。永不波:永远平静安定。潢池:原指深水坑、浅水洼,这里比喻险恶之地。跋扈:凶暴专横。黎庶:百姓。欢喜:高兴、喜悦。 【赏析】 这首诗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平定两金川之役胜利后高宗纯皇帝御制平定两金川凯歌三十章中的第三首。全诗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