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皇先后咏罗天,师弟榕坛翰墨缘。
公自马融专一席,我曾羊祜将群贤。
毁家尚未忘前事,亡国何堪值暮年!
凤泊鸾飘无处所,买山犹涩阮囊钱!
和施耐公感兴原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施耐公感兴原韵》是一首由近现代诗人许南英创作的古诗。在这首诗中,许南英通过描绘与施耐公的友情以及自己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历史意识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形式、艺术特色及历史和文化价值:
-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景皇先后咏罗天,师弟榕坛翰墨缘。
- 译文:景皇前后吟诵着天地间的壮丽,师弟们共聚榕坛,挥洒着笔墨。
- 赏析:此句描绘了一幅和谐的画面,通过景皇前后吟诵天地的壮丽,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和敬畏。师弟们共同聚集在榕坛上,挥洒笔墨,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学术氛围。
- 艺术特色
- 抒情手法:诗人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如“师弟榕坛翰墨缘”中的“榕坛”可能象征着知识与学问的交流场所,而“翰墨缘”则表达了师生间深厚的情谊。
- 意象运用:诗中多次使用了自然景物作为象征,如“春雨湘妃竹”、“瘦影秋风帝女花”等,这些意象不仅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氛围,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感慨。
- 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 历史时期:这首诗创作于近现代,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动荡和文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 文化意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形式,古诗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古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资料。
《和施耐公感兴原韵》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思想情感和时代风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内涵,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和深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感悟人生,进而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