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 · 寄忆

旧愁人,新愁月。同是黄昏时节。人不见,月偏明。除非倩梦寻。
寒衾拥。愁难送。不到四更无梦。莲漏滴,乳鸦啼。梦儿能几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更漏子·寄忆》是清代诗人董元恺的一首词作,表达了深深的怀旧之情和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下面是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更漏子·寄忆》的作者董元恺,清江苏长洲人,字舜民,顺治十七年举人。他在遭遇坎坷后,其词激昂哀怨,有《苍梧词》流传后世。
  2. 作品原文:旧愁人,新愁月。同是黄昏时节。人不见,月偏明。除非倩梦寻。寒衾拥。愁难送。不到四更无梦。莲漏滴,乳鸦啼。梦儿能几时。
  3. 诗词背景:此词可能是作者在特定的情境下创作的,如夜深人静之时,面对孤灯,思念故去的亲人,无法入睡,遂借酒浇愁,写下了这首词。
  4. 作品赏析:词的上阕写景,黄昏时分,人未归而月独明,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下阕抒情,寒衾拥身,愁绪难以排解,直至天明也无梦可得,最后以莲漏、乳鸦之音衬托出梦境之短,加深了词人孤独无助的情感。
  5. 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夜晚往往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明月常被用来象征团圆和思念之情。因此,通过描绘“月偏明”,可以感受到一种对失去之人的无尽牵挂与期盼团圆的渴望。

《更漏子·寄忆》不仅展示了董元恺深邃的思想感情,还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领会到中国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