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愁人,新愁月。同是黄昏时节。人不见,月偏明。除非倩梦寻。
寒衾拥。愁难送。不到四更无梦。莲漏滴,乳鸦啼。梦儿能几时。
诗句翻译:旧日的忧愁之人,新添的愁绪如同明月。同是黄昏时分,人却未能相见,唯有月光依旧明亮。除非借助梦境去寻找,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
译文:旧时的人们,新来的忧愁像明亮的月亮一样。在黄昏时刻,尽管人不见,但月光格外明亮。除非通过梦境来寻找心灵的安宁。寒冷的被窝紧紧拥抱着,难以驱散心头的忧愁。在不到四更天的时刻,就别想有梦了。夜深人静,只有滴水声和乌鸦的叫声相伴,梦里能持续多久呢?
注释:更漏子,词牌名,又名“玉壶清影”。这首《寄忆》是清代诗人董元恺所作的一首闺怨词。它描述了作者在黄昏时的孤独与思念之情。诗词中的“寒衾拥”形容夜晚的冷清与凄凉;而“梦儿能几时”,则是对无法入睡的寂寞心情的一种抒发。全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在黄昏时刻的孤寂与哀愁,展现了她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
赏析: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深夜独处,面对明月,心中充满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恐惧。其中,“旧愁人,新愁月。同是黄昏时节。人不见,月偏明。除非倩梦寻。”这几句,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哀愁的场景中,让人感受到作者深深的无奈与悲伤。特别是最后两句“寒衾拥。愁难送。不到四更无梦。”描绘了一个人在寒冷的夜晚,紧紧抱住被子,却因为心事重重而难以入眠的情景。这种孤独、无助的感觉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弦。
词中的“莲漏滴,乳鸦啼。梦儿能几时?”也体现了词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在这里,“莲漏滴”和“乳鸦啼”都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分别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大自然的声音。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词的艺术效果,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这首《更漏子》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运用,成功地将词人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读者。无论是从艺术性还是情感深度来看,它都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