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大海荒,从古无人至。
明末群盗窠,岛夷互窃踞。
郑氏奄而有,蔓延为边忌。
我皇挞伐张,天威及魑魅。
遂使瘴疠乡,文物渐昌炽。
川原灵秀开,郁勃不可闭。
式廓惟日增,蹙缩非长计。
所当顺自然,疆理以时议。
勿因去岁乱,畏噎却饭喜。
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是清代蓝鼎元创作的组诗,共十首,展现了台湾的地理、历史和文化。下面将详细介绍这组作品:
- 诗歌的创作背景
- 历史时期:这首诗创作于清中期,反映了当时台湾社会的状况和对台湾治理的关注。
- 作者身份:作者是清朝官员蓝鼎元,他因东征而归,与巡使黄玉圃先生有交集,因此被要求赋诗。
- 诗歌的主题内容
- 地理位置:诗歌中提到了台湾的地理位置,如“沿海六七省,口岸密相依”等,展现了台湾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
- 政治态度:表达了对台湾政治状况的看法,如“未雨不绸缪,侮予适噬脐”,暗示了台湾的政治敏感性和治理的重要性。
- 社会状况:描述了台湾的社会状况,包括“民弱盗将据,盗起番亦悲”,反映出当时台湾社会的动荡不安。
- 艺术特色和影响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如“郡东万山里,形胜罗汉门”,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观来隐喻台湾的政治形势。
- 文化意义: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当时台湾社会的真实写照,对后世研究台湾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现代意义和启示
- 历史认知:通过了解这些诗歌,现代人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台湾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国家认同感。
- 社会治理:现代社会可以从中汲取治理经验,特别是在处理边疆地区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时,如何有效地维护地方稳定和发展。
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不仅仅是一首诗歌集,更是一部反映清代台湾社会状况和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作品。通过对这些诗歌的深入分析,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可以从中汲取对现代社会有益的治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