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无端爱令名,也无学术误苍生。
白云一笑懒如此,忽遇天风吹便行。
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四首
介绍
杂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春,作者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作,当时诗人已从长安迁往四川,寓居浣花溪畔茅屋,心情极为苦闷,于是写下了这首杂诗。
原文如下:
佳人出绣帘,顾我初为郎。
江上被驱客,数声非所当。
早知潮水急,嫁得燕鸳鸯。
如今更憔悴,独宿青苔长。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共四句,表达了杜甫对人生无常、岁月易逝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关推荐
【注释】 少小无端爱令名:少年时就喜爱美好的名声。 也无学术误苍生:也没有学问而使百姓受害。 白云一笑懒如此:就像白云一样,笑一声也懒得走这一步。 忽遇天风吹便行:突然遇到一阵风,就随风而去。 【赏析】 《杂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杂诗》共四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此诗以“杂诗”命名,表明这首诗并非专为某一事件而作,而是诗人在长期奔波流离中,对人生、对世事有感而发的随想之作。
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四首 文格渐卑庸福近,不知庸福究何如。 常州庄四能怜我,劝我狂删乙丙书。 注释: 1. 杂诗:一种不固定的诗歌形式,不受格律束缚,随意抒发情感。 2. 己卯:这是诗人的年份,己卯是天干地支之一,此处用以纪年。 3. 自春徂夏:从春天到夏天,指一年的时间。 4. 在京师作:在京师即京城,指的是当时居住的城市。 5. 得十四首:得到了十四首诗歌。 6. 文格渐卑
【解析】 这是一首杂诗,作者借“情多处处有悲欢”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愁。“何必沧桑始浩叹”,意思是说,我们不需要等到经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之后,才开始浩叹感慨。“昨过城西晒书地,蠹鱼无数讯平安”,是说在昨天走过城西晒书的地方时,发现有很多书被虫蛀了,便去问候这些书的“平安”。从这两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答案】 译文: 心中充满愁绪,到处都有哀伤和欢乐
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四首 手种江山千树花,今年负杀武陵霞。 梦中自怯才情减,醒又缠绵感岁华。 注释:杂诗:诗歌体裁之一,内容比较杂乱。已卯:即元和七年(812年),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所以用“己卯”。自春徂夏:从春天到夏天。作:创作。十四首:指杂诗共十四首。 译文:我亲手种下了成片的花朵,今年花开比往年更加艳丽。但是,我却感到自己才华减退了,就像武陵的桃花一样。我在梦中感到害怕
杂诗,己卯(二十四日)自春徂(从春天到夏天,指一年)夏,在京师作,得十四首 庞眉:两鬓斑白。名与段公齐,一脉东原高第题:我的名字和段公相等,我的学识和高第题的学问一样崇高。庞眉:两鬓白发。名与段公齐,一脉东原高第题:我的名字和段公相等,我的学识和高弟的学问一样崇高。 回首外家书帙散:回想起外祖父的书房里书籍散乱一地。外家:指外祖父家。 大儒门祚古难跻:古代的大儒,其门第世代相传,难以登攀。大儒
昨日相逢刘礼部,高言大句快无加。 从君烧尽虫鱼学,甘作东京卖饼家。 【注释】 杂诗:一种不拘格式的诗。 昨:昨天。 刘礼部:指刘禹锡。唐宪宗时,刘禹锡任礼部员外郎(礼部侍郎)。“礼部”是官名,相当于现代的教育部。 高言:意谓高妙的言辞。 虫鱼:这里指古代的《诗经》,即《诗三百》。 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当时是唐朝都城所在。 “甘为”,意思是心甘情愿做。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京师所作,共十四篇
【注释】: 己卯:即宋高宗绍兴二年,诗人在杭州时。 惨绿少年:形容青年时期穿着鲜亮的衣帽。 江左名场:指江东地区著名的文士。 厕陈人:与陈涉并列。 【赏析】: 此诗是写自己的志趣与经历的。首句说自己受皇帝恩惠已久,所以“十年提倡”,也即长期提倡“忠义”的思想;第二句写自己虽然身处“荣华”之中,但内心依然保持着对“忠义”思想的坚守;第三句则写自己在江东地区有众多文名士,因此不敢将他们视为一般人物
【注释】 己卯:年号。自春徂夏,指从春天开始到夏天结束。在京师:在京城。得十四首:得到十四首诗。杂诗:一种没有特定题材的诗歌体裁。偶赋:偶然写成。山川行路难:形容旅途的艰难困苦。贵人:尊贵的人,这里指达官显贵。相讯:互相问候。劳相护:关心、照顾。莫作人间清议看:不要把这件事当作人间的清议来看。清议:公正的议论。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作者仕途失意的杂诗。诗中以“山川行路难”起兴,写自己十年官场生涯
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四首 万柳堂前一柳无,词流散尽散樵苏。 山东不少升平相,为溯前茅冯益都。注释:这是一首描写京城景色的诗。万柳堂前一棵柳树都没有了,文人墨客们也都散去。山东一带没有战乱,可以安居乐业,可是现在却有冯益都被杀害的消息传来。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北京时所作,反映了他对于国家动荡不安的现状的忧虑和不满。诗中的“万柳堂前一柳无”,形容了北京城的荒凉景象
【注释】杂诗:一种自由灵活的诗歌体裁,可以不拘一格。自春徂夏:从春天到夏天。在京师作:在北京(今北京城)写。得十四首:共写了十四首诗。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京城所作,共有十四首。此诗第一句写荷叶沾满露珠,像玉蝀桥那样晶莹透亮;第二句描写荷花万重,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好像潮水一样涌来。后两句是说,如果皇帝恩准,让我搬去住进皇宫,我就不必再去理那湖边的山了。全诗语言优美,形象鲜明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型的题目,首先理解诗词内容,然后结合题目中的关键词句,分析其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注意题干要求,“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考生应特别注意诗中每一句都包含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往往就是解题的突破口。 “交臂神峰未一登”,首句是写自己尚未攀登到神峰顶峰,即尚未达到理想的境地
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四首 楼阁参差未上灯,菰芦深处有人行。 凭君且莫登高望,忽忽中原暮霭生。 【注释】 杂诗:指作者所写的不专一类的诗歌。杂诗是唐代诗人元稹所创的一种新体诗。 己卯:作者生日。 徂(cú):到。 京师: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十四首:指作者所作十四首诗。 【译文】 楼阁参差尚未挂起灯火,远处菰菜和芦苇的深处有行人来来往往。 请你不要登高远望了
【注释】己卯:宋哲宗元祐六年。徂:往。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也泛指京城。百辈:众多之人。 【赏析】此诗作于宋哲宗元丰三年(1080年)。诗人当时四十四岁,因遭党祸而谪居黄州。此诗即写于贬居黄州的第二年春天。这首诗是作者在黄州期间所创作的杂诗之一。诗人借“佛”语自解,说自己之所以不追求声名是因为已经过了壮年,而对名利的渴望又太强了,因而才避世隐居。 首句“东抹西涂迫半生”,意思是说
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四首 欲为平易近人诗,下笔清深不自持。 洗尽狂名消尽想,本无一字是吾师。 注释:我本来打算创作一些通俗易懂的诗,但下笔时却显得过于深沉,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文风。我尽力去除那些浮夸不实的名声和不切实际的想法,但仍然觉得自己所写的诗句中,没有一个真正能体现我的文学造诣。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自我反思和努力。诗人原本打算创作一些平易近人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