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 第一百回 · 破好事香菱结深恨 悲远嫁宝玉感离情

话说贾政去见了节度,进去了半日不见出来,外头议论不一。李十儿在外也打听不出什么事来,便想到报上的饥荒,实在也着急,好容易听见贾政出来,便迎上来跟着,等不得回去,在无人处便问:“老爷进去这半天,有什么要紧的事?”贾政笑道:“并没有事。只为镇海总制是这位大人的亲戚,有书来嘱托照应我,所以说了些好话。又说我们如今也是亲戚了。”李十儿听得,心内喜欢,不免又壮了些胆子,便竭力纵恿贾政许这亲事。贾政心想薛蟠的事到底有什么挂碍,在外头信息不早,难以打点,故回到本任来便打发家人进京打听,顺便将总制求亲之事回明贾母,如若愿意,即将三姑娘接到任所。家人奉命赶到京中,回明了王夫人,便在吏部打听得贾政并无处分,惟将署太平县的这位老爷革职,即写了禀帖安慰了贾政,然后住着等信。
且说薛姨妈为着薛蟠这件人命官司,各衙门内不知花了多少银钱,才定了误杀具题。原打量将当铺折变给人,备银赎罪。不想刑部驳审,又托人花了好些钱,总不中用,依旧定了个死罪,监着守候秋天大审。薛姨妈又气又疼,日夜啼哭。宝钗虽时常过来劝解,说是:“哥哥本来没造化。承受了祖父这些家业,就该安安顿顿的守着过日子。在南边已经闹的不像样,便是香菱那件事情就了不得,因为仗着亲戚们的势力,花了些银钱,这算白打死了一个公子。哥哥就该改过做起正经人来,也该奉养母亲才是,不想进了京仍是这样。妈妈为他不知受了多少气,哭掉了多少眼泪。给他娶了亲,原想大家安安逸逸的过日子,不想命该如此,偏偏娶的嫂子又是一个不安静的,所以哥哥躲出门的。真正俗语说的‘冤家路儿狭’,不多几天就闹出人命来了。妈妈和二哥哥也算不得不尽心的了,花了银钱不算,自己还求三拜四的谋干。无奈命里应该,也算自作自受。大凡养儿女是为着老来有靠,便是小户人家还要挣一碗饭养活母亲,那里有将现成的闹光了反害的老人家哭的死去活来的?不是我说,哥哥的这样行为,不是儿子,竟是个冤家对头。妈妈再不明白,明哭到夜,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红楼梦》第一百回是“破好事香菱结深恨 悲远嫁宝玉感离情”。在这部巨著中,每一回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而第一百回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更是充满了情感纠葛和个人命运的悲剧。

香菱是书中一个极具个性的角色,她因破坏夏金桂试图陷害薛蝌的事件而引起了一系列的恩怨纠葛。这一回的故事线不仅揭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以及他们在封建礼教下所受的束缚和挣扎。香菱的行为虽然出于对真相的追求,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她的这种追求却给她带来了深重的仇恨和悲剧。

宝玉作为书中的核心人物,其情感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在这一回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于妹妹探春远嫁的态度体现了他对亲情的不舍和对爱情的执着。宝玉对黛玉的怀念则深刻地表达了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眷恋以及对失去爱人的恐惧和无助。这些情感的表达,不仅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个体情感与家族利益之间的矛盾。

贾政作为家中长辈,其对女儿婚姻的干预和期待,反映了封建家长制在家庭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尽管贾政最终选择支持女儿的决定,但这一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也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年轻女性的影响和限制。

通过这一回的故事,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红楼梦》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哲学思考。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个具体的个人故事,更是通过这些故事反映出整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红楼梦》第一百回不仅是对特定事件的描述,更是对人物性格、社会关系以及封建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深刻剖析。通过香菱和宝玉的情感纠葛,我们可以看到个人意志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与和解;通过贾政对儿女婚姻的态度,可以感受到封建家长制的局限与影响;通过整个家族的命运变迁,可以洞察到社会变革的微妙脉络。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也为读者提供了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多角度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