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 素问 · 金匮真言论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痹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医学典籍,由黄帝(古代中国神话中的最高统治者)和其臣子岐伯等人所著。它主要探讨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包括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法等内容。

这部书籍的内容涵盖了中医的很多方面,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关于阴阳五行的理论。在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元素,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健康状态和疾病状况。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详细阐述了阴阳五行的理论,以及它们在人体各个器官和部位中的应用。例如,肝为木,属阳;脾为土,属阴。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这些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理解和治疗各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还强调了预防为主的观念,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个人的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调理,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是一部具有深刻理论和实践价值的中医经典著作,对于学习和掌握中医知识、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