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
黄帝内经 ·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属于《黄帝内经》的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医书。这部作品主要探讨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防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该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阴阳变化规律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应用;脏腑功能与气血生成的关系;气机升降出入的原理等。通过这些论述,作者试图揭示自然界和人类身体内部相互关联的现象,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属于《黄帝内经》的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医书。这部作品主要探讨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防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该部分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