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危镇群望,岫崿凌穹苍。
万古不毛发,四时含雪霜。
岩连九陇险,地窜三苗乡。
风雨暗溪谷,令人心自伤。
敦煌廿咏三危山咏
介绍
《敦煌廿咏三危山咏》是唐代敦煌人的作品。
《敦煌廿咏三危山咏》作为唐代敦煌人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诗歌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与研究资料,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地理历史以及文化交流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关推荐
敦煌廿咏三危山咏 三危镇群望,岫崿凌穹苍。 万古不毛发,四时含雪霜。 岩连九陇险,地窜三苗乡。 风雨暗溪谷,令人心自伤。 注释:三危镇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敦煌市境内。这里的山峰耸立,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三危山上的岩石连绵不断,地势险峻,就像是九个山峰相连在一起,给人一种压迫感。这里的地势险要,曾经是三苗人的居住地,但现在已经被风雨侵蚀,变得荒凉。 风雨交加的日子里
诗句释义 1 传道神沙异,喧寒也自鸣。 - 这句描述了神沙(沙漠)的独特特性,它的声音如同在传递着某种神圣的信息。"喧寒"和"自鸣"分别描绘了沙漠在寒冷中仍能发出声响的现象。 2. 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 - 这里表达了沙漠地势的壮观与危险。"疑天鼓动"形容地形之高峻,仿佛天地间的力量都在为之震动;而"似地雷惊"则形象地比喻了地面因地势变化而产生的巨大震动。 3. 九削棱还峻,人跻刃不平。
雪岭干青汉,指的是山的险峻和苍凉; 云楼架碧空,形容山势高耸入云,如建在云端之上的楼阁。 重开千佛刹,旁出四天宫。 这两句诗描绘了三危山的宏伟壮丽景象,仿佛是千佛寺的重新开放,四周环绕着四个宫殿般的建筑群。 瑞鸟含珠影,灵花吐蕙丛。 这两句诗描绘了三危山上的自然美景,瑞鸟在天空中飞翔,带着珍珠般的光芒,而灵花则在草丛中绽放,散发着芬芳的气息。 洗心游胜境,从此去尘蒙。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分析概括诗句大意。最后再联系诗歌主旨及作者思想情感来分析。此诗前四句写将军李广利征伐匈奴的壮举。第五、六句“抽刀刺石壁,发矢落金乌”是夸张之辞,形容将军勇武过人。后两句以泉水为喻,写将军率领军队大获全胜归来,将士们喜获再生。 【答案】 注释: 贤哉李广利(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昭帝时的一位名将
渥洼为小海,伊昔献龙媒。 渥洼:指山名,在今陕西延安东南,山上有池,水色如渥洼美酒,故名。《汉书·武帝纪》:“神雀飞过东方,至雍获一角兽,状类麒麟,紫文黑尾,从外臣赵博门入上林苑中,猎者数人追之,兽走入渥洼水中,西流数十里,闻人烟即止。”龙媒:指骏马,传说是黄帝时造的千里马。《庄子·应帝王》:“舜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资治道。”唐·白居易《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
【注释】 万里通西域:指通往西域的道路,即通往新疆、中亚一带的道路。 千秋尚有名:指此山虽在千年之前就已闻名,但仍然保留着它的历史遗迹。 平沙迷旧路:沙漠中的平沙使过去的道路变得难以辨认。 眢井引前程:眢井是一种古代的天文仪器,用来观测天象。这里比喻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 马色无人间:形容沙漠辽阔,没有人类居住的地方。 晨鸡吏不听:早晨的公鸡声传遍了整个沙漠,但官吏们却听不到这声音。 废关下
阳关临绝漠,中有水精堂。 阳关位于中国西部的甘肃省敦煌市南面,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口之一。这里的“绝漠”指的是沙漠,意味着远离尘嚣的荒凉景象。而“水精堂”则是指一个充满水气和灵气的地方,可能是一个修行或冥想的场所。 暗碛铺银地,平沙散玉羊。 暗碛指的是暗色的沙地,这里用“银地”来形容其闪烁着银色的光芒,如同银子一样珍贵。而“平沙”则是指平坦的沙地,这里用“玉羊”来形容其散落如玉般温润的羊毛
周人祭瑶水,黍稷信非馨。 西豹追河伯,蛟龙遂隐形。 红妆随洛浦,绿鬓逐浮萍。 尚有销金冶,何曾玉女灵。 赏析: 《敦煌廿咏·其八·玉女泉咏》是一首唐代诗人创作的诗作。这首诗通过描绘周人祭瑶水、黍稷信非馨的景象,以及西豹追河伯、蛟龙遂隐形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之情。同时,红妆随洛浦、绿鬓逐浮萍等意象,也反映了当时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最后一句“尚有销金冶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瑟瑟焦山下 1. 瑟瑟焦山:指三危山。瑟瑟,形容山色苍翠,如同琴瑟之声一般悦耳。 2. 山下悠悠:表达了三危山地势高峻,云雾缭绕的景象,给人一种深远而宁静的感觉。 - 为珠悬宝髻 1. 为珠:比喻山上的美景如同珍珠般珍贵。 2. 悬宝髻:形容山顶的岩石如同妇女头上的发髻,美丽而精致。 - 作璞间金钿 1. 作璞:将石头比作未经雕琢的璞玉。 2. 间金钿
【注释】 昔时:往日,过去。兴圣帝(唐武宗):唐武宗(李炎),名弘道,唐懿宗第三子。公元846年(大中二年)即位。他在位期间,重振国力,使唐代进入鼎盛时期,史称“会昌中兴”。 遗庙:已故帝王的墓庙。这里指唐武宗的墓。 叱咤:怒呵,大声斥责。 雄:伟大,杰出。 晋史传韬略:指唐武宗在军事上很有韬略,他的军事成就被载入《晋书》中。 五凉:即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北凉、南凉、西秦、后凉等国。 【赏析】
【注释】 贞女:贞节女子。 谁家?何处。 孤标:独自的仪表,即高洁的气骨。 青蛾:指女子发髻上所梳的环形发饰。 随月转:像月亮一样转动。 红粉:指美丽的容颜。 二八:指年轻女子。 识:认识。 千秋:千年。 作灰:化成灰烬。 洁身终不嫁,非为乏良媒:意为自己保持贞洁,不为无才德的人所利用。 【赏析】 《敦煌廿咏·三危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此诗描写了三危山的风光和传说。诗中描绘了一位贞节女子
【注释】 版筑安城:在三危山下修筑城池。神祠:祭祀三危山之神的祠庙。 一州祈景祚:全州祈求国运长久。万类仰休徵:各种生灵都仰赖神灵。 蘋藻采无乏:祭品用尽,也毫无怨言。精灵若有凭:指神灵保佑。 更看云祭处:又看到云雾缭绕的地方。朝夕酒如渑(miǎn):早晚祭祀如同渑水(渑水是河南渑池县一条小河,水味甜美)一样。 【赏析】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岑参的作品。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注释】 敦煌廿咏三危山咏 昔人精篆素,尽妙许张芝。 草圣雄千古,芳名冠一时。 舒笺行鸟迹,研墨染鱼缁。 长想临池处,兴来聊咏诗。 【赏析】 《敦煌廿咏三危山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以赞美三危山的景色和气势为主,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首联“昔人精篆素,尽妙许张芝”两句是说:古代的人精通隶书篆字,技艺精湛达到了极致。他们的作品,就像汉代书法家张芝所书写的那样
诗句释义 半壁生奇木,盘根到水涯。 - 半壁: 指的是山的一侧,即半山腰。 - 奇木: 指山上生长的不寻常的树木。 - 盘根: 形容树木的根部盘曲。 - 到水涯: 树根伸到水边。 高柯笼宿雾,密叶隐朝霞。 - 高柯: 高大的树枝。 - 笼: 笼罩。 - 宿雾: 夜晚或清晨的云雾。 - 密叶: 茂密的树叶。 - 隐: 遮蔽。 - 朝霞: 早晨的阳光照耀下的云彩。 二月含青翠
【注释】 三攒:三棵。攒,聚生、丛聚。 能芳:指池中的草。二月春:农历二月,即阳春时节,万物开始萌发的季节。 绿苔:青绿色苔藓。水嫩:像水一样嫩。翠色:指翠绿色的苔藓颜色。 弄舞:在花间嬉戏。餐花:采食花朵。 潜惊:暗中惊动。触钓鳞:触动了水中鱼的鳞片。 芳菲:芳香和芬芳。 留兴:留下兴致。待:期待。 诗人赏析: 此诗为咏物诗,写三危山上池边的景致与春天里的景象。 首句“池草三攒别”,点明地点
《三危山咏》之英气长流 诗云:“英雄传贺拔,割据王敦煌。”这一句描绘了一位英勇的领袖在敦煌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施展宏图,他如同古代的英雄人物一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的出现象征着权力与统治,也预示着未来的动荡与不安。 “五郡徵般匠,千金造寝堂。”诗人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于敦煌城建的宏伟和工匠们的辛勤工作。敦煌,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地方,如今虽然不再像往日那样繁华
郭门望京处,楼上启重闉。 郭门:指长安城北的城门,是通往京城的地方。 楼上启重闉:指登高远眺,俯瞰长安城。 重闉:指高大的城楼,这里泛指京城的宏伟壮丽。 水北通西域,桥东路入秦。 水北:指渭河以北,即长安附近的地区。 通西域:指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开拓了丝绸之路上的商贸活动。 桥东路入秦:指通过桥梁将长安与秦地连接起来,促进了两地之间的交通联系。 黄沙吐双径,白草生三春。
解析: 1. 诗句释义 - 两树夹招提:描述两棵树围绕着一处建筑,可能是寺庙或道观。 - 三春引影低:春天的阳光使树的影子显得更加柔和、弯曲。 - 叶中微有字:树叶中似乎隐约可以看到文字或图案。 - 阶下已成蹊:台阶下的地面上已经形成了一条小路。 - 含气同修短:暗示树木与生俱来就有一种生命力和坚韧性。 - 分条德且齐:树枝整齐划一,象征着德行的完美统一。 - 不容凡鸟坐
敦煌廿咏三危山咏 曾经听说凿壁井,兹水最为灵。 色带三春绿,芳传一味清。 玄言称上善,图录著高名。 德重胜铢两,诸流量且轻。 注释:曾经听说凿壁井,兹水最为灵。意思是曾经听说过凿壁引水的传说,这里的“兹水”指的是三危山上的泉水。色带三春绿,芳传一味清。意思是三危山上的泉水颜色清澈如春天的绿色,芳香四溢,让人心旷神怡。玄言称上善,图录著高名。意思是玄言(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称赞这里是最好的地方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 (1) “地涌澄泉美”:指三危山的景色非常美丽。“涌”字写出了泉水流动的动态,给人以美的享受。“澄”字写出了泉水清澈的特点。“泉”字点明了诗中描写的对象,是三危山的泉水。“美”字写出了对三危山景色的赞美之情。 (2) “环城本自奇”:指三危山环绕着城池本身就显得十分奇美。“奇”字突出了三危山的秀美特点。“环城”表明了诗人观察的范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