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未封侯,颠狂遍九州。
平生镆铘剑,不报小人雠。
书愤
介绍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 诗歌原文
- 前四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后四句:世间万事多沧桑,壮心未遂白发长。英雄末路悲歌里,时运不济感慨旁。人生苦短须及时,壮志难酬泪满箱。岁月流转情常在,唯有忠心永不忘。
诗歌背景: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目睹了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失意,这些经历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虽然不详,但它反映了陆游晚年的情感状态和思想历程,是他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和反思。
诗歌主题:这首诗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书愤”,即抒发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慨。通过追述早年报国壮志、抗金斗争的豪迈生活,表达了诗人年华老大、夙愿落空、壮志难酬的悲愤。同时,也批判了主和派投降误国的行为,体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
艺术特色:陆游的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首联通过对比“气如山”的豪情壮志和现实中的无奈,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巨大落差。颔联则运用了典型的意象,如“楼船”、“铁马”,以及“塞上长城”等,不仅描绘了战争场景的壮丽,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坚定与孤独。尾联则通过诸葛亮的自我比喻,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忠诚与悲叹。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了陆游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
《书愤》不仅是陆游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整个时代背景下的集体记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陆游的文学成就,也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社会变迁。这首诗不仅仅是文学上的珍品,更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关推荐
【注释】 书愤:抒发心中愤懑的诗作 三十未封侯,颠狂遍九州:指自己三十岁的时候还没有被封侯。 平生镆铘剑,不报小人雠:用“镆铘”(古代一种宝剑)比喻自己的志向和才干,表示自己决不会向那些奸佞小人低头。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因遭谗被贬而写下的一首抒怀诗。 首句点明作者年过三旬尚未得到朝廷的重用。次句写他四处奔波,走遍九州大地,却始终不得任用,表现了他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第三句表明自己的抱负
诗句释义与分析 1. 早岁那知世事艰 - 年轻时,我怎会知道世事的艰难。 - 关键词:世情、世事艰 - “世情”指世间的情感和人情世故。 - “世事艰”意味着经历了许多艰难的事情。 - 赏析:表达了诗人对早年无知、天真无邪的回忆,也透露出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2. 中原北望气如山 - 在北方,看到中原的景象时,心中充满了壮志豪情。 - 关键词:中原、气如山 -
诗句:清汴逶迤贯旧京,宫墙春草几番生。 译文:清澈的汴河蜿蜒穿过古都开封,昔日皇宫的围墙上,春风吹过又生出新草。剖心莫写孤臣愤,抉眼终看此虏平。 注释:汴河(水运)是古代中国的主要河流之一,贯穿了北宋的首都汴京,见证了这座城市从繁荣到衰败的历史变迁。"清汴逶迤贯旧京"描绘了汴河在古城中流淌的景象,河水清澈,河岸两旁绿树成荫,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宫墙春草"则通过春草的再生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借史实抒发诗人忧国之情。前四句写自己对山河分裂的痛心,后六句写自己报国的心愿与抱负。诗中“精意”指忠心。全诗语言质朴,直抒胸臆,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山河自古有乖分,指国家分裂,百姓受苦难。京洛腥膻:京城洛阳一带,因战乱而臭名远扬,这里指金朝的统治。) 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剧盗:指金人的暴行。宗父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黄叶冷飕飕,临风搔白头。 注释: - “黄叶”象征秋意浓,是季节变化的象征; - “冷飕飕”描绘了秋风带来的寒冷感觉; - “临风”表现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象的孤独感; - “搔白头”形容因忧愁而显得苍老的行为; - 整体反映了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悲凉心情。 2. 江湖无老伴,天地有新愁。 注释: - “江湖”通常指代广阔的水域和陆地; -
诗句释义及赏析 离宫金翠化为烟,土宇雕零旧幅员。 - 注释:离开了繁华的宫殿,那些华丽的装饰物如同烟雾一般消散。 - 赏析:这里通过“金翠”与“烟”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离开皇宫后,昔日辉煌的一切仿佛都已随风而去,留下的只是空荡荡的宫殿和无尽的空虚。 岂是相君酣醉日,况逢天子中兴年。 - 注释:难道是在那位宰相沉溺于酒色的享乐时光?更何况现在正是国家昌盛的中兴之年。 -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前出塞九首》之一,其中“书愤”一首,是杜甫借咏边塞战争来抒发他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诗的原文如下: 吾皇承金瓯,圣智神清明。百工思亮弼,四海观升平。 如何峤西县,黄巾起微民。元年辛亥春,我从丞相行。 六月朔四日,桂州入元旌。是日贼返走,中平还紫荆。 震威千里外,追逐可成禽。况我有前覆,象州曾驻兵。 何为金鸡战,偏师匿州城。大令敢辄挠,诸军乱旗枪。 是时向与乌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要着重分析精彩生动的诗句,通过反复诵读,领会其妙处。“桂林时已震”的意思是:桂林地区已经受到震动。“蠢兹弹丸邑,贼备原可乘”的意思是:这个弹丸之地,敌人可以乘机进攻。 【答案】 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所作,当时他正在桂林(今属广西)避难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文天祥的《书愤》。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诗句释义: 1. 坐看釜中鱼,又成跋尾鲸。一朝殁四镇,残卒归伶俜。 —— 形容自己从一介书生变成战场上的将军,面对四面楚歌的局势,感到无力改变命运,最终被俘。 - 釜中鱼:比喻身处困境,如同锅中之鱼,无法逃脱。 - 跋尾鲸:指巨兽鲸鱼的尾巴,象征巨大的威胁或危险。 - 殁:去世,这里指被俘。 - 伶俜:孤独、漂泊无依的样子。
诗句:经岁说边防,楚山空崚嶒。 译文:一年又一年地谈论着边防,楚山依然屹立在那里,但显得更加峻峭。 注释:1. 经岁:一年又一年。2. 边防:指对边境的防御和保卫工作。3. 楚山:指的是楚国的山,这里用来象征国家的边疆。4. 崚嶒(léng róng):形容山势高峻的样子。 赏析:这首诗通过诗人对边防工作的不断谈论,表达了他对国家边疆的关心和忧虑。同时
【注释】 莽苍:辽阔。列城:指城池。飞扬:飘飞。残箨(tuò):竹叶未脱的外壳,也指竹鞭。快哉:高兴的样子。墨绖(dèi):墨染的丧服。师:以……为师。觥(hōng)觥:酒器。这里指豪饮。湓浦:古水名,即今之赣江。及春早:到春天来得早。沪渎:指吴淞江。黔池:今江苏太湖。急羽、威声:指战鼓声。“威”通“畏”。河北:指黄河以南地区。叠捷:连续取胜。连镳(biāo)剪:马鞭。枭翎:鸟兽的羽毛。林李
【注释】 楚材:指楚国的贤才,这里指屈原。 重枢机:指掌握国家政权的关键人物。 彼狡计漫出,烬余得炎蒸:他们狡猾的计谋纷纷出台,但结果只能是灰烬而已,只能得到炎火的焚烧。 鸱张又楚粤,蠕蠢及鄘鄫:像鸱鸟一样的奸臣们又在楚、粤地区活动起来,像蠕虫和蚯蚓一样,到处横行无忌。 烈士:指有志节的人;上章:指向君主上书进谏。 孱功:软弱无能的功绩;击抨:打击批评。 幸叨圣人鉴,褫夺快群憎:有幸承蒙圣明之鉴
【注释】 鼠端:指老鼠。鼠端持两技,比喻人只能掌握两种技能,终将穷尽。 兔窟:指兔子的洞府,比喻人的谋划和计谋,枉工:徒费工力。 黄屋:指皇帝的车子。效椎髻:指皇帝戴冠,表示谦卑。 乌江:指项羽。渡重瞳:指刘邦。 蜃楼:指海市蜃楼。蜃楼人物,形容人的才能和本领。蚁国:指蚂蚁国的臣民,比喻渺小的人。衣冠梦:指功名利禄。形才具:指才能和本领。 颓波:指败亡的潮流。谁为挽:谁能够挽救颓势。 苍穹
【注释】 ①书愤:抒写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 ②绝无波处:意谓波澜不兴。 ③情场:泛指社会。此指宦海。 ④嫌疑:指有嫌疑。 ⑤礼法:指封建的礼教。 ⑥花缘香极能招蠹:意谓花香极浓会招来蛀虫(比喻谗言)。 ⑦酒为甘多易致酸:意谓酒味太甜容易使人发酸。 ⑧棂槛地:意谓隔着一层栏杆的地方。 ⑨青天碧海路漫漫:意谓前路漫长。 【译文】 波澜不起却忽然生波,如此境遇真难涉险。 本无嫌疑何需避嫌
注释: 1. 轻易前贤说陆沉:轻易地评论古代圣贤的遭遇。陆沉,指像孔子一样被弃置不用。 2. 向来忧患岂为深:历来的忧虑灾难哪会那么深重。 3. 孔无尤怨真强项:像孔子那样不抱怨,真是坚强的人。孔无尤怨,意即孔子没有怨恨之心。强项,意即坚毅刚强。 4. 佛出人天是苦心:佛教从人间到天上也是苦心经营的结果。佛出人天,意即佛教徒通过修行达到人间和天堂的境界。 5. 欲语无驺端可哑
【注释】 花飞草长:形容自然景象。花开花谢,草木荣枯。无情:指不关心世事。 百感多于静处生:指内心活动很多。 未死岂甘忘骨肉:意谓人还未死,岂能忘记亲人骨肉之情? 有生何苦负聪明:意思是活着的时候,何必要辜负自己天生的聪明才智呢? 处囊壮志应无用:意为抱负很大,但处境很艰难,壮志难酬。 跃冶文心不肯平:意为文学创作的热情高,但文章不能平直地表达出来。 蜗角只今余一笑:蜗牛角上
【注释】 书愤:抒发胸中愤懑。襄阳:古地名,在今湖北襄阳一带。虾夷:古代指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赏析】 《书愤》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愤”字为核心,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慨之情。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深沉而不失豪迈
注释: 1. 书愤:指抒发心中的愤懑和不满。 2. 过陈不式为无人,谁解尼山语痛辛? 译文: 经过陈国而不表示敬意,是因为他们没有人能理解孔子对尼山的教诲有多么痛苦和辛苦。 3. 老去此忧无可寄,不从今日始伤神。 译文: 我年老的时候,这种忧虑已经无处寄托了,不是从今天才感到伤心。 赏析: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孔子教诲的深深敬仰,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年岁已高,却无法完全理解孔子教导的痛苦和无奈
【注释】 1. 书愤:指作者因不满朝政,写下此诗表达心中的愤懑和不平。 2. 百舌:即布谷鸟,以其鸣声而得名。 3. 讹言:错误的言论或谣言。 4. 邪说:邪恶的说法。 5. 营窟兔:比喻奸佞之徒,贪图私利而不顾大局。 6. 郑商:春秋时郑国的商人,因其智慧而被称颂。 7. 乘韦赂:指贿赂。 8. 蚩蚩氓:愚昧无知的百姓。 9. 肉饲虎狼:比喻以善良之德来供养凶恶的人。 10. 闻膻必集蚁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书愤》之一。下面是逐句释义: 屏迹空余世外身,十年怀抱怅难申。 固知张咏常违俗,谁信曾参不杀人。 虫臂鼠肝无作有,白衣苍狗幻疑真。 伤心只为同心死,说与旁人恐见嗔。 注释: - 屏迹空余世外身:指隐退江湖,远离尘世的喧嚣。 - 十年怀抱怅难申:表达了作者长时间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 - 固知张咏常违俗:张咏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以直言进谏著称
生逢割地亦徒忧,烽火连天尚不休。 家有两姑难作妇,国无一士觅封侯! 安危于我何轻重,得失劳人问去留。 大局不禁长太息,华夷从此是春秋。 【注释】 1. 生逢割地:指诗人出生时,国家处于割地的困境之中。 2. 两姑:两个婆婆。 3. 一士:一个有才能的人。 4. 安危:国家的安全与危难。 5. 轻重:重要与否。 6. 得失:得与失,即成功或失败。 7. 劳人:劳苦的人。 8. 华夷
诗解: 1. 书愤: - 文采风流上座倾:指诗人自己,他有着出众的才华与风度,在诗歌创作中独树一帜。 - 眼中竖子遂成名:意指尽管有人眼高于顶,但最终未能逃过时间的检验,成就了诗人的名声。 2. 某山某不留奇迹: - 某山:可能指某个特定的环境或背景。 - 某不留奇迹:意味着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发生什么特别或非凡的事情,可能是对某种预期或结果未达期望的表达。 3. 一草一花是爱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