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门穿瀑布,尘世岂能通。
曾有游山客,来逢采药翁。
异花寻复失,幽径蹑还穷。
拟作经宵计,风雷立满空。
游山
介绍
《游山》是丰子恺创作的一篇图文作品,收录于《护生画集》第二集中。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部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游山》的作者丰子恺是现代画家、文学家和翻译家。他的画作以简洁明快的风格著称,而其文学创作则以散文和随笔为主,语言优美,富有哲理。丰子恺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风格:《游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关注。《护生画集》作为丰子恺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技巧,还体现了他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游山》不仅是丰子恺的一幅作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能,还传达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游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值得每一位读者深入探索和品味。
相关推荐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下面是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游山 - 洞门穿瀑布,尘世岂能通。 - 通过山洞穿过瀑布,尘世中的人怎么能通行呢? - 曾有游山客,来逢采药翁。 - 曾经有个游玩山林的客人,遇到了正在采药的老翁。 - 异花寻复失,幽径蹑还穷。 - 寻找不同寻常的花,但最终还是失去了;在深深的幽径中行走,却始终无法找到尽头。 - 拟作经宵计,风雷立满空。 - 打算在这里过夜,风声雷动
诗句注释及赏析 1. 白道行深云,云高路弥细。 - 注释:「白」可能指的是山路或云雾的白茫茫,「道深」形容山路之深,而「云高」则指云雾之高远,「路弥细」表明山径狭窄。 - 赏析:开篇即描绘出一种幽深、静谧的氛围,为下文的描写奠定基调。 2. 时时天上客,遗路人间世。 - 注释:「天上客」比喻诗人如同天上的客人一样自在飘逸,与尘世隔绝;「遗路人间世」意味着诗人行走在人间却超脱于世俗。 -
注释: 在秋天,约定好一起去游山。 寂静的寺庙中花树压弯了枝头。 最是停下酒杯愁绪满心头,啼鸟的鸣叫声好像催我写诗。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秋景和游山的诗歌。诗人约朋友一起去游山,但到了山中却发现没有朋友同行,因此感到孤独和寂寞。他看到寺院中花压枝头,听到鸟儿的鸣叫声,都勾起了他的愁绪。最后一句“最是停杯愁不语”,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内心情感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景小诗。全诗通过描写庐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喜爱之情。 首句“庐山山下倒芳樽”。倒,倾。这里指斟酒。芳樽,美酒。这一句是说,庐山山下有美酒可饮了,所以诗人就在这里停下脚步,准备饮酒。 次句“八九人家烟水村”。这句的意思是说,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有几户人家。烟水村,泛指山水村落,烟,雾;水,指山间溪流和江水。这一句是说,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有几户人家。 三句“千尺云崖春上藓”
游山 凌云峻岭隔凡尘,岭外湖天别是春。 一千丈岩人已往,五百年事迹徒陈。 自传道貌今无垢,不脱禅衣句尚新。 信是飞仙游戏处,何须云外望三神。 注释: 1. 凌云峻岭隔凡尘:形容山峰高耸入云,与尘世隔绝。 2. 岭外湖天别是春:指在山岭之外,可以看到湖光山色,春天的气息更加明显。 3. 一千丈岩人已往:指古老的岩石已经历经千年,岁月的痕迹难以辨认。 4. 五百年事迹徒陈
【注释】 游山:即《游山》诗。兹游,这趟游历的行脚。那,通“哪”。 疏雨,稀稀疏疏的小雨。新霜,初生的霜。 潦倒:困顿、穷困,这里指贫困。交游:朋友交往。气味长:意即气味相投,交情深厚。 僧窗:寺院的窗户。静供:静静的摆设着。 茗碗:茶碗。炉香:火炉中燃烧的香料,这里指煮茶所用的香炉。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晚年时写的,表达了他厌倦了人世,寄情山水,归心佛门的思想感情。首联写游山的乐趣
【诗句注释】 游山:游览山水。四时佳:四季美好。已脱烹煮厄:已经脱离了炊事和烹调的烦恼。未兴摇落悲:还未兴起落叶凋零时的悲凉情绪。鹭集水落渚:白鹭聚集在水边低洼的地方。鹊争风堕枝:喜鹊因风力而从高处坠落。烟村乌桕丹,晚日望最奇:烟雾弥漫中的村落中,乌桕树叶变成了红色,傍晚的阳光下,景色最美。岂无一舴艋(zé měng)?往赴幽人期:难道没有一只小船吗?去赴幽人的约会。婆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天出游的情景。他不忍看到花儿柳枝被春风吹动,所以选择到郊外去散心。同时,他也想通过这次出游来抒发自己的忧思和郁闷。 “天因御史欲飞雨”,这里的“御史”是指古代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监察百官的行为。诗人认为,由于御史的弹劾,天帝也想借此机会降下一场大雨来惩治那些不法之徒。这一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天气与政治斗争相联系,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不满。
【注释】 上春游南峰,出自阊扉西:春天去南峰游览。出自,从……来。 崎岖缘田塍,时又涉狭溪。 午初至峰下,先读烂古碑:沿着曲折的田埂小路行走,时而涉水渡过狭窄的溪流。午,中午。 僧庐颇新鲜,丹青见朝曦:僧人的草房很新鲜,朝霞映红。鲜,新鲜、新鲜。丹青见朝曦,朝阳的光辉照在丹青画上。 云昔支公居,石迹有马蹄:昔日支道林曾住在这里,山石上的足迹像马蹄一样。云,往日。支公,晋代名士支遁。石迹有马蹄
此诗为游山之作,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山途中所见景物和感受。全诗共八句,依次描写了游山途中的山林景色、建筑风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内心的感受。 1. 却视众壑林,密若荠麦齐。 - 注释:回头望去,只见群山连绵,林木郁郁葱葱,如同荠菜和麦子一样密集。 - 赏析:开篇两句,诗人以俯视的视角,描绘了群山之广袤与林木之密集,为后文的游历铺垫了广阔的背景。 2. 童童或行列,春发绿翠姿。 -
游山 静心去游山,自然乐在其中。不追求名气,以免人怀疑我。 在寒冷的树林和清澈的水流中,我漫步前行,还没离开一步,已经写出了一首诗。 注释: 1. 游山 - 游赏山林。 2. 静意逢山乐自知 - 心中宁静时欣赏山景,乐趣自然由内而生。 3. 更遗名迹恐人疑 - 我不去刻意追求那些名声或遗迹,以免被旁人误解。 4. 寒林野水相窥处 - 在寒冷的树林和清澈的水流中,我漫步前行。 5. 步未移时已得诗
开年二月初六,中午时分天气晴朗。 拉着伙伴没有约定的行程,担心去春游会错过时间。 松树寒冷听到鸟儿落下的声音,野外旷野看到人稀稀疏疏。 美好的风光供登高远眺,别嫌回来晚了就回去。 注释: 1. 开年:指农历正二月初一。 2. 亭午:中午时分,太阳当顶的时候。 3. 拉伴:拉上伙伴,结伴同行。 4. 前约:事先约定的行程。 5. 探春:春天里去郊游或踏青。 6. 子落:鸟声。 7. 野迥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游山的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游山的感受,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析: 1. 小县曾闻鼓角传,云山深处梦相牵。 - 注释: “小县”指作者所在的小地方;“鼓角传”表示听到鼓声和号角的声音;“云山深处”指在云雾缭绕的山峰之中;“梦相牵”表示这些声音像是梦中的景象。 - 赏析: 诗人通过回忆曾经听到的鼓角声,联想到自己在云雾缭绕的山峰中的梦想
诗句解读: 1. 东风应律景初温,暗送微青入晓痕。 “东风”是春天的风,通常象征着温暖和生机。"应律"表明这种温暖与自然律动相契合。“景初温”意味着早晨的温度开始变暖。“暗送微青”形容春风似乎悄悄地将新绿带给大地。“入晓痕”指的是清晨的露水或雾气在日出时分的痕迹。 2. 落日天边明积水,炊烟山下起孤村。 这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乡村景象。"落日"象征一天的结束,而"天边"则暗示了太阳的位置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嘉佑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和赏析: 游山 东风新霁好怀多,又复携琴访薜萝。 幽赏正宜穷窈窕,遐观时喜陟嵯峨。 寸心好共寒流淡,一气应同淑景和。 迤逦不妨归步晚,暖烟凉月助吟哦。 1. 东风新霁好怀多,又复携琴访薜萝。 - “东风新霁”:描述天气转晴,春风拂面的美好景象。 - “好怀多”:表示心中充满了愉悦和喜悦。 - “又复携琴”:再次携带琴曲去拜访山林。 -
解析与译文: 这首诗通过游山时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悟。 1. 丽景寻幽日日宜 “丽景”指的是美好的风景,“寻幽”则是寻找幽静之处。这里表达的是每天寻找美丽景色的心情。 “日日宜”表明这种心情是经常性的,适宜于每一天。 2. 杳然身世在皇羲 “杳然”意为渺远或模糊,形容自己仿佛脱离了尘世的纷扰。 “身”在这里指代诗人自己或他的心境。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诗句,并给出必要的注释。首先理解诗意。第一句“盘盘樵径入云丛”,意思是:盘旋曲折的小径通向云中。第二句“选胜寻幽到碧空”,意思是:选择胜景来寻求幽静的地方。第三句“不意羽翰生病骨”,意思是:不料我的诗笔生了病,身体变得虚弱。第四句“翩翩归袂又乘风”,意思是:轻盈的衣袖随风飘舞,像鸟儿一样飞回家乡。 译文:盘旋曲折的小径通向云中,选胜景来寻找幽静的地方。不料我的诗笔生了病
注释: 童冠相呼作胜游:童男童女一起出游。童冠,指未成年的男女。相呼,互相呼唤。作胜游,做一场胜游。 经霜山果正优优:经过霜打的果实最甜美。经霜,指经过寒冷的冬天。山果,指山上的果实。优优,美好的样子。 林泉好处将诗买,红日衔山咏未休:在山水美景中写下诗歌,红日在山头停留不移,一直吟咏不停。买,买来、写进。 赏析: 这首诗以童男童女的欢声笑语开篇,描绘了一幅欢乐祥和的画面。他们一起出游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游山》。 诗句释义: 1. 寂寞佳山水,楼台薜荔间。 - “寂寞”表达了诗人在山水间的孤独感。 - “佳山水”指优美的山水景色。 - “楼台薜荔间”描绘了山中高楼与藤萝相互依傍的景象。 2. 野桥分竹路,高树绕溪湾。 - “野桥分竹路”形容小桥横跨在竹林间,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高树绕溪湾”描述了高大的树木环绕着溪边的小湾,增添了一份生机。 3.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山中的景象,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首句“扪萝攀葛一重重”,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的路径曲折,层层叠叠,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这里的“扪萝”指的是攀缘树木,而“攀葛”则是指攀爬藤蔓,两者结合,形象地表现了山路的险峻。 次句“一境崎岖一境逢”,进一步描绘了山路的曲折。这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山路的艰难险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