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
诗句原文及翻译: - 折杨柳 杨柳多短枝, 短枝多别离。 赠远累攀折, 柔条安得垂。 青春有定节, 离别无定时。 但恐人别促, 不怨来迟迟。 莫言短枝条, 中有长相思。 朱颜与绿杨, 并在别离期。 楼上春风过, 风前杨柳歌。 枝疏缘别苦, 曲怨为年多。 花惊燕地雪, 叶映楚池波。 谁堪别离此, 征戍在交河。 译文注释: - 折杨柳 1. 杨柳多短枝
折杨柳 三月卢龙塞,沙中雪未干。 朝来折杨柳,春色忆长安。 注释: 1. 三月:指春季的三个月,即农历三月初。 2. 卢龙塞:古地名,位于今中国河北省北部,历史上是边防要地,这里借指边塞。 3. 沙中雪未干:指塞外沙漠地带,春天的积雪尚未融化。 4. 朝来:早晨的时候。 5. 杨柳:一种树木,常用来比喻离别之情。 6. 春色忆长安:春天的颜色让人想起遥远的长安城(长安在古代是中国的首都)。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折杨柳”是题目,“折得杨柳多”,诗人用“多”字表现了离别之痛。“愁心将奈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不安。“自君征戍莫可道”,“君”即“您”或“你”。“君”指所爱之人,“征戍”指征战。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因爱人远去而无法倾诉的愁绪。“一双蛾眉不曾扫”,这句诗以双蛾眉代指美女,表明自己没有机会见到所爱的人,也表达了诗人的相思之情。“欢爱长从梦里逢”
折杨柳 东风二月春如酒,不见百花惟见柳。 柳丝绾烟留暝鸦,柳花荡漾迷羲和。 美人卷帘看不足,柳色萋萋妒娥绿。 夜来微雨清郊圻,莺黄相应鸣埙篪。 欲寄柔条无信使,空将泪染回文字。 注释: 1. 东风二月春如酒:春风如同美酒一般温暖而芬芳。 2. 不见百花惟见柳:春天里没有其他的花朵,只有柳树盛开着。 3. 柳丝绾烟留暝鸦:柳枝被晚风轻拂,烟雾缭绕。 4. 柳花荡漾迷羲和:柳絮随风飘荡
折杨柳 折杨柳,杨柳牵连常在手。 浩荡春光不自知,惨淡铅华那可久。 忆昨枝头雪未销,偷将媚眼逞娇娆。 长安大道笼珠箔,小苑回廊映碧绡。 鸳鸯斗作银条脱,翡翠妆成金步摇。 此日离亭惜春好,浪卷平林春满道。 已将蝶舞当徘徊,可奈莺歌生懊恼。 春去亦无期,春心枉自知。 有条能拂带,无树不飏丝。 渭水桥边萦玉缕,洛阳沟上妒蛾眉。 别后含颦谁共处,哽咽笛声悲作语。 极目烟云望转迷,但看落絮空中举。
折杨柳送人之京 江头折杨柳,一枝赠一人。去年枝欲尽,今年枝又新。折柳莫折短,短条容易断。如何离别情,苦被春风管。折柳当折长,长条为马鞭。上林春色好,相约凤池边。 赏析 这首诗通过折柳这一传统元素,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离别的深情厚意和不舍之情。诗中“折杨柳”不仅是动作,更是情感的象征。杨柳作为离别时的常见象征,代表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的美好。而诗中的“一枝赠一人”,则表达了一种珍贵的情感价值
【注释】 折:折柳赠别,古代风俗。一折一断肠,再折再回首。指离别之情,一折(次)一次,一断肠表示极度悲痛。 平生:一生。故人:旧友。尊中酒:即樽前酒。 【赏析】 《折杨柳·寄内》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绝诗。全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清新明快而又含蓄深沉。 首句以“一折”二字起兴,言折柳送别之风俗。“再折”,则言别情依依,不忍离分,反复回环,愈见其情深意长。二、三两句写故人泪下,与酒俱流,借物抒情
折杨柳 芳草接金堤,垂杨绿更齐。 夕絮离天远,春丝别雾迷。 曲中青镜改,愁畔紫骝嘶。 红楼叹少妇,肠断玉关西。 译文: 春天来临,柳树开始发芽生长,嫩绿的柳叶与金色的护堤相映成趣,垂杨枝条繁茂,绿色的柳叶更加整齐。傍晚时分,柳絮飘散到天空中,远离了天际,而春天的柳丝也被迷雾所遮蔽,难以分辨。在曲中的镜子被染上了青翠的色彩,而在忧愁之处,一匹紫色的骏马发出嘶鸣声。红楼之中的女子感叹着少妇的生活
注释:柳枝嫩叶柔软,枝条拂过短檐;莺声燕语中透出清晨的静谧。我无法忍受伤春之苦,只能任凭春天流逝;害怕看到飞花纷扬,不想卷起窗帘。 赏析:这首七绝写伤春情怀。首句点明伤春的原因,是“折杨柳”这一动作。次句写伤春的心境,以莺啼燕语来表现。三四两句进一步写伤春的具体原因,即“怕见飞花”,担心看见飞花纷扬,不忍卷起帘幕。全词从“伤春无计留春住”一句入手,用意新颖,别开生面,把伤春之情写得委婉含蓄
【注释】: 折柳:折柳枝送别。古代风俗,在离别时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卢龙塞:指古时长城的北端——卢龙塞。沙中雪未干:边关的沙漠里,积雪未融。朝:早晨。折杨柳:用折断的杨柳枝来表示惜别之情。长安:今西安。这里用来代指京都洛阳。 【赏析】: 这首诗写于送客之际。诗的前三句,写春光明媚,边塞的风光,为送别的情事作了铺垫;后两句则写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首句“三月卢龙塞”,“三月”点明时间、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