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全诗如下: 侠客重恩光,骏马饰金装。 瞥闻传羽檄,驰突救边荒。 转战磨笄地,横行戴斗乡。 将军占太白,小妇怨流黄。 騕袅青丝骑,娉婷红粉妆。 一春莺度曲,八月雁成行。 谁堪坐秋思,罗袖拂空床。 注释与赏析: 1. 侠客重恩光,骏马饰金装。- 侠客(骑士)因重恩光而重视荣誉和正义,骏马则被装饰以金色的鞍具来彰显其尊贵与力量。 2. 瞥闻传羽檄,驰突救边荒。 -
这首诗是王昌龄的《出塞》。下面是诗句的解释和译文: 诗句解释: 1. 侠客重恩光,骢马饰金装。 - “侠客”指的是古代的英雄或游侠,“重恩光”意味着他们重视恩义与光复。 - “骢马”指一种黑色马,常用来形容英俊或英勇。 - “饰金装”表示马匹装饰华丽,金光闪闪。 2. 瞥闻传羽檄,驰突救边荒。 - “瞥闻”形容迅速听闻。 - “羽檄”是一种古代传递军情的文书,通常用羽毛制成,随风飘扬
诗句逐句释义: 1. 金带连环束战袍, - "金带"指的是古代官员或将领身上的装饰,通常代表身份和地位。"连环"则可能指装饰品或者腰带上连接的金属环。"束战袍"表示将战袍紧紧系在身上,这通常意味着准备战斗或出征。整体来说,这句描绘的是一幅准备出征的场景。 2. 马头冲雪度临洮, - "马头冲雪"形容马匹顶着飞雪前进的景象,强调了旅途中恶劣天气的考验。“临洮”是古地名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诗大意,然后分析其思想内容,把握其情感主旨,最后分析其艺术技巧及语言特点。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指出该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出塞作”点明题旨。“夙驾逾人境,长驱出塞垣”写诗人早驾启程,一往直前,驰骋于边关。首句写出发时间,次句写行程
诗句翻译:战马刚刚装备了白玉般的马鞍,战斗过后战场上只剩下清冷的月光。 译文注释:将军刚跨上那匹配有白玉马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只留下凄凉的月色。 赏析:王昌龄《出塞二首》是一组边塞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感慨以及对士兵的同情。这组诗描绘了将士们英勇善战的场景,以及他们在胜利后骄傲的姿态。第二首诗尤其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在战斗中的英雄气概和胜利后的自豪感,展示了他们为国杀敌的勇敢精神
注释 - 单于骄爱猎:单于,古代对匈奴首领的称呼。骄,骄傲自大。爱猎,喜欢打猎。 - 出塞:这里指的是进入边塞或边境地区。 - 放火到军城:放火,点燃火把。军城,军营。 - 乘月调新马:乘月,利用月光。调,挑选。新马,未经训练的马匹。 - 防秋置远营:防秋,秋季边防防守。置,设置。远营,远离本土的防御设施。 - 空山朱戟影:空山,空荡的山谷。朱戟,红色的戟。影,影子。 - 寒碛铁衣声:寒碛
【注释】 葱岭:即葱岭。古代指甘肃敦煌以北约今新疆境内的天山南麓,为中西交通要道。秋尘起:指战火纷飞。全军:全师(军队)。取:攻取。月支:古国名,在今我国新疆地区,汉武帝曾派张骞出使西域,月氏王向汉称臣。引行阵:指调动军队。蕃汉:指汉族和少数民族。蕃:指西部少数民族。列旌旗:指军队陈列旗帜。转战:多次战斗。疲兵少:指兵力疲乏。孤城外救迟:指救援迟缓。边人:指边疆的人。圣代:盛世。偃戈:停止用兵器
【注释】 军将:指出征的军队。青史上:指史籍上。灭胡:消灭了匈奴等少数民族。 【赏析】 此为一首边塞诗,写征夫出塞,观兵古戍、斩将登高,分阵守山,制马鸣兵,以“如今”点明已得胜功,而青史留名的史实。全诗从“出”“登”“观”“斩”“登”“制”六字展开,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首二句,写将军出征前的准备和出发时间。“微雪”,天气寒冷,下着细雪,说明天还没亮。“军将”,即军队将领。“出”,即出征。 三
《出塞作》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注释: - 居延城:汉代的边关重镇,在今甘肃省境内,因靠近居延海而得名。 - 猎天骄:指打猎,天骄是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称呼,这里指匈奴的首领。 - 白草连天野火烧:描述草原上的景象,白草遍布天空,像火一样燃烧。 - 暮云空碛:傍晚时分
王昌龄的《出塞》是唐代边塞诗中的佳作之一,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战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平与民族安宁的深切期望。下面将逐句进行解读: 1.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用“秦时明月汉时关”来表达一种时间上的跨越感和空间上的遥远感,秦汉时期,边关依旧,明月依旧,但战事却未曾停歇。这种时空交错的手法,使得读者不禁联想到历史的沧桑和边疆的苍凉。 2. 万里长征人未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