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胡蔓黄河限,秦亡紫塞存。 碛沙浮落日,寒雾宿疏墩。 哨马三边动,烧荒千里昏。 将军拜金印,白骨不曾论。 注释: - “胡蔓”是“胡地的边际”的意思,这里指代的是边塞地区。 - “黄河限”意味着黄河是边界的象征,这里的“限”字暗示了黄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和边界的意义。而“秦亡”则指的是秦朝的灭亡,这可能象征着一种衰败或不稳定的状态。 - “紫塞”是古代用以指代边关的地名
诗句: 碛日淡无晖,胡沙惊自飞。 译文: 沙漠中的太阳显得苍白无力,荒凉的沙子仿佛有翅膀一般飘忽不定。 注释: 碛:指沙漠。淡无晖:苍白无力。胡沙:指边疆的荒漠之地,泛指荒凉的沙漠地带。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战场上的景象,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将士们在战斗中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首句“碛日淡无晖,胡沙惊自飞”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了战场的背景氛围,沙漠上的太阳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逐句释义 1. 阵云横卷将星高,猎猎秋风动羽旄。 - 注释:阵云指的是战场上的浓密云雾,通常用于形容战争或军事行动。将星是指将领的星星,象征地位和权力。猎猎风声象征着战马的嘶鸣和战士们的脚步声。 - 赏析:此句描绘了战场的壮阔景象,将云、星、风等自然元素与军事活动相结合,展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和将领们的英勇形象。 2. 扬旆平明屯渭北,衔枚薄暮度临洮。 - 注释:扬旆是指飘扬的军旗
诗句释义:《后出塞五首·其五》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五首诗以一位军士的口吻,诉说他从应募赴军到从范阳叛军中脱身逃归的经历,通过一个人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酿乱期”的历史真实。 注释与译文 注释 - 关山: 指边远或险峻的山河。 - 悲风: 悲伤的风,比喻战乱的氛围。 - 箭镞(zhuó): 箭的箭头,常用作武器。 - 刀头: 刀口,这里比喻战争的残酷。 译文
《出塞曲五首 其一》为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边塞诗。全诗如下: ``` 双毂亲劳万乘推,雕鞍玉勒引良媒。 长驱直捣楼烦北,有耳何由掩疾雷。 ``` 译文: 双毂的车驾被皇帝亲自驱使,骑着雕鞍玉勒的骏马,引来了贤良的媒人。我率领大军一直向前,直接攻破敌军的大本营楼烦,敌人哪里还有耳朵去掩住那震天动地的雷声! 赏析: 王昌龄在这首《出塞曲五首 其一》中,描绘了一幅雄壮的战前景象。诗中
组练千重色似冰,陇头亲见将星明。 鸟蛇结阵云横野,貔虎连营月近城。 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解析: 1. 诗意解读: -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描述了清晨进入洛阳东门附近的军营,傍晚时随队向边关开拔的情景。 -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描绘了日落时分,士兵们在风中挥舞着军旗,马匹的嘶鸣声与秋风交织的场景。 -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表达了在辽阔的沙漠上排列着无数的帐篷,各自招募士兵的景象。
这首诗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向往。 诗句解释: 1. "邀隽分追五单于":指的是邀请并追逐匈奴的五个部落首领。 2. "干戈扰扰不胜俘":形容战争的混乱,连俘虏都难以收拾。 3. "生掠降戎侦竁幕":指生擒敌军的投降者。 4. "衔枚一夜到狼胥":在夜间悄无声息地行进,到了狼胥(地名)。 译文: 在战场上,我邀请并追赶匈奴的五个部落首领,他们的战争如同干戈纷乱,无法轻易取胜
【注释】铜焦:即铜雀台,在洛阳西北。儆卒:警戒的士卒。燕然:山名,在今内蒙古杭爱山北。右贤:指汉文帝时名将李广,以善骑射著名。勒燕然:刻石纪功。苦战三军:指与匈奴作战。饮血:指流血牺牲。誓将名姓勒燕然:誓要为朝廷立功。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写边塞战事的诗。前两句写将军们奉命出征,催马先发。后两句写将士浴血奋战、誓要建功。全诗语言刚劲有力,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和意志
以下是这首诗《出塞曲五首寄季彭山郡侯 其五》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 - 诗句翻译: 1. 雁门太守今隐居,桃李春风自结庐:雁门太守如今已经隐退,他在桃李盛开的春风里自己建造了住所。 2. 藩墙几处留彤管,那能不著定边书:藩墙上留下了许多红色的管状物,怎能不写下关于边防的书信呢? - 关键词注释: 1. 雁门太守:指驻守在雁门的官员。 2. 今隐居:现在隐居起来。 3.
【注释】 ①黄云:即塞外沙尘。②悲笳(hā):悲凉的号角声。③菱花:菱镜,这里指镜子。④陇头人:陇上边地之人,指戍边的士兵。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和九年(814),是诗人送朋友季彭山赴任蜀地郡侯时写的。此诗先描绘塞外荒凉萧瑟之景,然后写送别之情,最后抒写作官的思乡之苦。全诗情感真挚,意境苍凉。 首句“黄云千里杂边尘”,描写了塞外的荒凉景象。黄云,即塞外沙尘。杂,掺杂。“千里”,形容边塞的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