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注释】 ①专征:专任某事。西夏:指西夏国,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 ②遵周典:遵循周朝的典章制度。 ③三辅:指长安及其附近的关中地区。 ④月氐:即乌孙,在今新疆西部。 【赏析】 此诗是奉送邃翁相公出塞去征伐西夏的。全诗从“奉送邃翁相公”一句开头,直叙其事。首句点明奉送的对象和原因,二句交代出征的地点。“猿啼”“黑水峡”“云暗碧篸山”三句,分别描绘了出征时的雄壮场面。最后两句写出征的目的
诗句输出 出得皋兰北,愁云一望赊。 野狐啼古堠,磷火照寒沙。 铁甲披风冷,牙旗卷雨斜。 单于犹未灭,战士莫思家。 译文输出 走出边关的北门,我站在那辽阔的草原上眺望遥远的天际线,只见天空中布满了愁思。远处传来野狐狸的啼叫声,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烽火台;而那微弱的磷火闪烁在寒冷的沙漠之上,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我身着铁甲,感受着风的凉意;手持战旗,却见天空中的雨水斜斜地洒下
这首诗描绘的是在塞北战场的紧张气氛,士兵们正在休息,突然听到号角声,然后看到雁阵惊起,胡骑隔河而立,最后在腰间拔出双剑准备战斗。 首先看第一句“吹角出辕门,军中寂不喧”,这是描述士兵们在休息时的安静,但突然被号角声打破,说明战争即将来临。接着看第二句“塞鸿惊阵起,胡骑隔河屯”。这里写的是战场上的紧张气氛,雁阵惊起,表示战争的开始,胡骑隔河而立,意味着敌人已经做好准备,等待进攻。
【解析】 此诗首联写景,颔联写情,颈联写人,末联写事。“髑髅”指人的骷髅。全诗用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将士生死未卜的担忧和对将军的怨愤之情。 【答案】 译文: 一眼望不到边,祁连山在北方。黄沙漫天白昼不分昼夜。 沿着山边全是汉军旗帜,隔水传来阵阵战尘。 风大霜重,寒气侵入,碛漠上寒风凛冽,野中雄狮也闻声而动。 战骨遍地,尸骸堆积,仿佛都在诉说着怨恨,将军啊你为何不还? 赏析: 首句写远眺所见
汉家推毂重专征,天子亲劳细柳营。 雷动军声吞朔漠,云横士气作长城。 解析: 这首诗是《出塞二首》中的第一首。通过描绘古代边疆的戍楼、战场,展现出英勇的戍边将士形象,抒发了他们誓死捍卫祖国河山的决心和豪情。诗中的“天子亲劳细柳营”指的是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他亲自前往边境地区,对军队进行视察和慰问。 译文: 汉朝朝廷推崇贤能的人才,派遣他们去边陲前线,保卫国家的安全。
结发从征不受封,横行十万逾青松。 洗刀九度长流水,勒马三危第一峰。 注释:我决定出塞征战,从不贪图功名利禄,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战胜敌人无数。我曾洗刀九次流过长河的水,也曾在三危山的第一峰上勒马停留。 赏析:这四句诗以豪迈的笔调展现了一位战士的英勇形象,表达了他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首句“结发从征不受封”描绘了诗人誓死奔赴战场、不贪名利的决心
出塞曲 其八 黄沙白草望中微,沥沥寒风动铁衣。 焉支直捣休屠遁,万骑遥从天汉归。 注释:在广阔的边塞之地,可以看到黄色的沙尘和白色的草地,远处传来阵阵寒风,吹动着士兵们身上的战甲。直接攻击敌人的要害所在——焉支城,迅速打败休屠国的抵抗力量,然后率领着大军从天而降,胜利返回。 赏析:此诗表达了一位士兵对战争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气概。他站在边塞前线,面对着黄沙白草和凛冽寒风,内心却坚定如铁
【注释】 八月:指农历八月初。穹庐:蒙古包。朔:北方。霏:细碎貌,形容雪片飘落时的样子。草枯:指草已枯黄。风急:风势很大。雁南飞:大雁往南方飞去。胡笳:即胡笳乐,古代一种乐器,多用于边塞。清秋月:明亮的秋月。征人:远征的战士。泪满衣:眼泪流满了衣服。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五绝。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塞北边关的戍卒们望乡思亲、思念亲人的图画
【注释】 出塞曲:汉乐府民歌。 飞将:名骑,汉代著名将领。 关弓:拉开弓箭。 武威:指河西地区。 格𩰚:箭射中敌人。 月黑风高夜溃围:天黑风高,敌军被打败。 【赏析】 这首诗是《出塞曲》的第三首。它描写了汉军在夜间与敌兵作战的情景。 “飞将关弓出武威,矢穷格𩰚救兵稀。”第一句描绘了飞将军(即西汉名将李广)挥动长弓,从武威出发,奔赴边疆抗击匈奴的情景。第二句写由于箭矢耗尽,不能及时救援
注释: 边烽:边境上报警的烽火。松山,古关名,在今辽宁凌海县西北。汉将:汉代名将霍去病曾领兵攻打匈奴,立下赫赫战功(见《史记·卫将军列传》)。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昆崙河:即昆仑河,发源于青海省境内。朔风:北方寒风。血浣:用血来洗净污浊之物,这里指用血来洗净脸上的污垢。 赏析: “出塞曲其二”,这是一首描写边地战事的诗歌。诗人以雄浑的笔墨,描绘了一幅边疆战争的图画,表达了将士们英勇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