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
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六和塔 这首诗是徐渭创作的《映江楼看潮》。诗中描绘的是杭州西湖的美景,特别是六和塔的壮丽景色。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崖山楼船归不归,七岁呱呱啼轵道。 - 这是诗人在回忆自己童年时的情景,他回忆起在家乡(崖山)听到楼上楼船归来的消息,那时他还是个七岁的小孩(呱呱啼)。 - "崖山"指的是今天的浙江省舟山群岛,这里曾是南宋的都城。 -
诗句: 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镇海楼 译文: 镇海楼,旧名朝天门,吴越王钱氏所建。用石头砌成的大门上方架着一座高高的楼。楼基垒起的石头有四丈四尺高,东西长五十六步,南北长度的一半。左右两边的石级可以直接上到楼,而楼与基座连在一起高达十丈。元至正年间,改为拱北楼。明洪武八年,改名为来远楼,后因字画不吉,改回镇海。火于成化十年,在嘉靖三十五年再次重建。这一年九月,楼又发生了火灾
这首诗是李流芳的《题六和塔晓骑图》中的一首。下面是逐句释义和译文: 月轮峰在龙山之南。月轮者,肖其形也。月轮峰的形状如同它的名称“月轮”一样。 宋张君房为钱塘令,宿月轮山,夜见桂子下塔,雾旋穗散坠如牵牛子。峰旁有六和塔,宋开宝三年,智觉禅师筑之以镇江潮。塔九级,高五十余丈,撑空突兀,跨陆府川。海船方泛者,以塔灯为之向导。宣和中,毁于方腊之乱。绍兴二十三年,僧智昙改造七级。明嘉靖十二年毁
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镇海楼 且人传钱氏以臣服宋而建,此事昭著已久。至方国珍时,求缓死于我高皇,犹知借Α事以请。诚使今海上群丑而亦得知钱氏事,其祈款如珍之初词,则有补于臣道不细,顾可使其迹湮没而不章耶? 注释:而且人们传说钱氏是通过臣服宋朝才建立起来的,这件事已经很久了。到了方国珍的时候,他请求延缓自己的死期,在向我的皇上求情,还知道用钱氏的事情来请求。如果现在海上的一群坏人也知道钱氏的事情
五云山,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东南二十里处,是一个以深秀的冈阜、林峦和高千丈的山峰而闻名的景点。在这首诗中,袁宏道详细描绘了五云山的壮丽景象和自然特色,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对登高望远的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1. 五云山的位置与特点:诗中提到“五云山去城南二十里”,说明了五云山的位置相对远离城市中心,拥有较远的距离。而“冈阜深秀
西湖梦寻 · 卷五 · 西湖外景 · 云牺 “猫儿突出时如何?”自代云:“走却法师,留下讲案。”又书颂云:“老鼠唧唧,《华严》历历。奇哉王侍郎,却被畜生惑。” 猫儿突出画堂前,床头说法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其持论严正,诂解精微。监司守相下车就语,侃侃略无屈。海内名贤,望而心折。孝定皇太后绘像宫中礼焉,赐蟒袈裟,不敢服,被衲敝帏,终身无改。斋惟?菜。有至寺者,高官舆从
诗句: 泽国繁华地,前朝此建都。青山弥百粤,白水入三吴。 艮岳销王气,坤灵肇帝图。两宫千里恨,九子一身孤。 设险凭天堑,偷安负海隅。云霞行殿起,荆棘寝园芜。 币帛敦和议,弓刀抑武夫。但闻当伫奏,不见立廷呼。 鬼蜮昭华衮,忠良赐属镂。何劳问社稷,且自作欢娱。 亢稻来吴会,龟鼋出巨区。至尊巍北阙,多士乐西湖。 ?首驰文舫,龙鳞舞绣襦。暖波摇襞积,凉月浸氍毹。 紫桂秋风老,红莲晓露濡。巨螯擎拥剑
云栖 · 梦寻 西湖外景 · 卷五 · 云牺 在宋熙宁年间,一位名为志逢的僧人居住在云栖寺。他擅长驯服猛虎,因此被尊称为“伏虎禅师”。天禧年间,朝廷赐给他真济院的匾额。然而,明弘治年间,由于洪水的冲击,云栖寺被毁。直到隆庆五年,莲池大师名袾宏来到此地,他不仅重新修建了寺庙,还继续从事佛事活动。尽管他的弟子屠公试图再次挽留他,但志逢最终还是选择离开并专注于佛法。 从蜀地来的法师剃度志逢为僧
【诗句】 说法平台,生公一语石一语。 栖真斗室,老僧半间云半间。 【译文】 在说法的平台上,只有生公和尚能与石头进行对话。 在修行的静室中,只有老僧才能在半山腰上找到一半的云朵作为伴。 【注释】 1. 说法平台:这里指的是佛教讲经说法的平台,通常设在寺庙或道观中。 2. 生公:即慧理,南朝梁代僧人,因常在岩石上说法,后人以“生公说法”形容高僧讲法的场景。 3. 栖真斗室
西湖外景 云栖 袁宏道《云栖小记》: 云栖在五云山下,篮舆行竹树中,七八里始到,奥僻非常,莲池和尚栖止处也。莲池戒律精严,于道虽不大彻,然不为无所见者。至于单提念佛一门,则尤为直捷简要,六个字中,旋天转地,何劳捏目更趋狂解,然则虽谓莲池一无所悟可也。一无所悟,是真阿弥,请急着眼。 李流芳《云栖春雪图跋》: 余春夏秋常在西湖,但未见寒山而归。甲辰,同二王参云栖。时已二月,大雪盈尺。出赤山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