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云山去城南二十里,冈阜深秀,林峦蔚起,高千丈,周回十五里。沿江自徐村进路,绕山盘曲而上,凡六里,有七十二湾,石磴千级。山中有伏虎亭,梯以石墄,以便往来。至顶半,冈名月轮山,上有天井,大旱不竭。东为大湾,北为马鞍,西为云坞,南为高丽,又东为排山。五峰森列,驾轶云霞,俯视南北两峰,若锥朋立。长江带绕,西湖镜开,江上帆樯,小若鸥凫,出没烟波,真奇观也。宋时每岁腊前,僧必捧雪表进,黎明入城中,霰犹未集,盖其地高寒,见雪独早也。山顶有真际寺,供五福神,贸易者必到神前借本,持其所挂楮镪去,获利则加倍还之。借乞甚多,楮镪恒缺。即尊神放债,亦未免穷愁。为之掀髯一笑。
袁宏道《御教场小记》:
余始慕五云之胜,刻期欲登,将以次登南高峰。及一观御教场,游心顿尽。石篑尝以余不登保俶为笑。余谓西湖之景,愈下愈冶,高则树薄山瘦,草髡石秃,千顷湖光,缩为杯子。北高峰、御教场是其例也。虽眼界稍阔,然此躯长不逾六尺,穷目不见十里,安用许大地方为哉!石篑无以难。
五云山,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东南二十里处,是一个以深秀的冈阜、林峦和高千丈的山峰而闻名的景点。在这首诗中,袁宏道详细描绘了五云山的壮丽景象和自然特色,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对登高望远的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 五云山的位置与特点:诗中提到“五云山去城南二十里”,说明了五云山的位置相对远离城市中心,拥有较远的距离。而“冈阜深秀,林峦蔚起”则形容了山丘的秀丽和林木的茂盛。
- 地理位置: 五云山位于杭州城南二十里,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 自然景观: 该地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地形复杂,为登山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和文化体验。
- 登山路径与景观:描述了从徐村进入山中,绕行山腰至山顶的过程,以及沿途所见的自然美景如“七十二湾”、“天井”、“大湾”、“马鞍”和“云坞”。
- 游览路线: 登山的路线设计巧妙,既方便又富有挑战性。
- 景观描述: 通过详细的景观描述,展现了五云山的多面性和层次感。
- 天气与气候条件:提到“宋时每岁腊前,僧必捧雪表进”,这可能意味着每当农历腊月来临时,山上会下雪,为登山增添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和自然意义。
- 历史背景: 这一细节反映出该地区的历史与气候特征,增加了文化深度。
- 山顶的宗教场所:诗中提及“山顶有真际寺,供五福神”,这表明五云山顶上的寺庙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也是观赏自然美景的重要场所。
- 宗教意义: 山顶的寺庙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信仰。
- 自然现象的描述:“见雪独早”描述了五云山由于地势较高,能够较早看到雪景的自然现象。
- 独特气候: 高海拔带来了独特的自然现象,为登山者提供了与众不同的体验。
- 人文互动与情感表达:诗的末尾,袁宏道通过“为之掀髯一笑”表达了他对于这种美景的欣赏和内心的愉悦。
- 情感体现: 笑字的使用展示了作者在欣赏自然景色时的轻松愉快心情。
- 对比其他景点:引用袁宏道的话“西湖之景,愈下愈冶”,说明五云山虽然美丽,但相较于西湖等著名景点仍有不足。
- 景观对比: 通过对比,凸显出五云山的独特魅力。
- 诗人个人的情感变化:诗中还体现了袁宏道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以及他对自然美景所引发的情感波动和内心世界的探索。
- 情感变化: 诗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经历了情感上的起伏和思考。
- 总结与展望:最后一句“安用许大地方为哉!”表明即便拥有广阔的地方,也未必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 生活哲学: 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强调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
通过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注释,可以更好地理解袁宏道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学的思考。诗中不仅描绘了五云山的壮丽风光,还通过对比其他名胜如西湖等地,凸显了五云山的独特之处。同时,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对生活的哲理思考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诗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