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寺在山川坛后,宋乾德四年钱吴越王建,名南塔。治平十年,改梵天寺。元元统中毁,明永乐十五年重建。有石塔二、灵鳗井、金井。先是,四明阿育王寺有灵鳗井。武肃王迎阿育王舍利归梵天寺奉之,凿井南廊,灵鳗忽见,僧赞有记。东坡悴杭时,寺僧守诠住此。东坡过访,见其壁间诗有:“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柴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履。
惟闻犬吠声,又入青萝去。”东坡援笔和之曰:“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履。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清远幽深,其气味自合。
苏轼《梵天寺题名》:
余十五年前,杖藜芒履,往来南北山。此间鱼鸟皆相识,况诸道人乎!再至惘然,皆晚生相对,但有怆恨。子瞻书。
元祐四年十月十七日,与曹晦之、晁子庄、徐得之、王元直、秦少章同来,时主僧皆出,庭户寂然,徙倚久之。东坡书。
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梵天寺
宋乾德四年钱吴越王建,名南塔。治平十年,改梵天寺。元元统中毁,明永乐十五年重建。有石塔二、灵鳗井、金井。先是,四明阿育王寺有灵鳗井。武肃王迎阿育王舍利归梵天寺奉之,凿井南廊,灵鳗忽见,僧赞有记。东坡悴杭时,寺僧守诠住此。东坡过访,见其壁间诗有:“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柴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履。惟闻犬吠声,又入青萝去。”东坡援笔和之曰:“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履。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清远幽深,其气味自合。
苏轼《梵天寺题名》:
余十五年前,杖藜芒履,往来南北山。此间鱼鸟皆相识,况诸道人乎!再至惘然,皆晚生相对,但有怆恨。子瞻书。
元祐四年十月十七日,与曹晦之、晁子庄、徐得之、王元直、秦少章同来,时主僧皆出,庭户寂然,徙倚久之。东坡书。
张岱的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梵天寺解读
在《西湖梦寻》这部明代末年作者张岱的著作中,我们遇到了一个名为梵天寺的重要地点。这个寺庙位于山川坛之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乾德四年钱吴越王建时期,当时的名字是南塔。经过多次更名,最终在明永乐年间得到了重建。
梵天寺不仅是一座佛教寺院,还拥有独特的建筑特色,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石塔二和灵鳗井。灵鳗井的存在似乎与某种神秘的仪式或传说有关,据说在宋代曾经有人在这里见到了神奇的灵鳗。此外,该寺还是武肃王迎请阿育王舍利的地方,这进一步增添了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苏轼的题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梵天寺的深刻印象。苏轼曾于十五年前,也就是他年轻时,来到这里并留下了许多关于这个场景的诗篇。他的诗句描绘了落日下的景色和独自归来的僧人,以及夜晚时分的情景。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梵天寺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地方深深的情感。
在张岱的《西湖梦寻》中,我们对梵天寺有了更加生动的了解。张岱在描述这座寺庙时,不仅提到了它的历史变迁,还描述了当时的环境氛围和人物活动。他在书中写道:“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柴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履。”这些诗句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诗意的画面。张岱通过对寺庙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致观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古刹景象。
梵天寺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从宋代至今,这座寺庙历经风雨,见证了无数的故事和人物。通过苏轼和张岱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座寺庙的魅力和重要性,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对自然和文化保护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