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果寺,唐乾宁间,无着禅师建。其地松径盘纡,涧淙潺氵爵。罗刹石在其前,凤凰山列其后,江景之胜无过此。出南塔而上,即其地也。宋熙宁间,在寺僧清顺住此。顺约介寡交,无大故不入城市。士夫有以米粟馈者,受不过数斗,盎贮几上,日取二三合啖之,蔬笋之供,恒缺乏也。一日,东坡至胜果,见壁间有小诗云:“竹暗不通日,泉声落如雨。春风自有期,桃李乱深坞。”问谁所作,或以清顺对。东坡即与接谈,声名顿起。
僧圆净《胜果寺》诗:
深林容鸟道,古洞隐春萝。天迥闻潮早,江空得月多。
冰霜丛草木,舟楫玩风波。岩下幽栖处,时闻白石歌。
僧处默《胜果寺》诗:
路自中峰上,盘回出薜萝。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古木丛青蔼,遥天浸白波。下方城郭近,钟磬杂笙歌。
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胜果寺
1. 胜果寺,唐乾宁间,无着禅师建。其地松径盘纡,涧淙潺氵爵。罗刹石在其前,凤凰山列其后,江景之胜无过此。出南塔而上,即其地也。宋熙宁间,在寺僧清顺住此。顺约介寡交,无大故不入城市。士夫有以米粟馈者,受不过数斗,盎贮几上,日取二三合啖之,蔬笋之供,恒缺乏也。一日,东坡至胜果,见壁间有小诗云:“竹暗不通日,泉声落如雨。春风自有期,桃李乱深坞。”问谁所作,或以清顺对。东坡即与接谈,声名顿起。
- 注释:胜果寺始建于唐朝的乾宁年间(897年),由无着禅师建立。该地松柏环绕,涧水潺潺,罗刹石和凤凰山分别位于其前方和后方,使得这里的江景风光无与伦比。从南面的高塔可以到达胜果寺所在地。南宋时期的熙宁年间(1068年),僧人清顺住在胜果寺内。清顺性格孤傲,很少与外界往来,除非没有大的事故他才会进入城市。对于前来送米的士人,他接受的粮食不超过几斗,并且将这些粮食装在碗里放在桌子上,每天只吃两三升饭,蔬菜和笋类食物经常是供应不足的。有一天,苏东坡来到胜果寺时,看到墙壁上有一首小诗:“竹子阴暗无法通天,泉水声音落如雨点。春风自有它的时节,桃花和李花杂乱地长满了深谷。”询问是谁写的,有人回答是清顺。苏东坡随即与他交谈起来,从此名声大增。
2. 僧圆净《胜果寺》诗:
- 诗句:深林容鸟道,古洞隐春萝。天迥闻潮早,江空得月多。
- 译文:深密的树林中隐藏着通往鸟巢的小道,古老的山洞里藏着春天的藤萝。远远地听到潮声早来的消息,江水上空明月照耀着更多。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胜果寺所在的自然环境,通过“深林”、“古洞”等词汇,展现了胜果寺周边郁闭、幽静的自然景观。同时,通过“鸟道”、“春萝”等细节描写,传达了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之中。
3. 僧处默《胜果寺》诗:
- 诗句:路自中峰上,盘回出薜萝。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古木丛青蔼,遥天浸白波。下方城郭近,钟磬杂笙歌。
- 译文:道路从中部的山岭上开始盘旋上升,穿过缠绕的藤萝。走到江边的时候已经看不到尽头,对面是连绵不断的越山。古树丛生着青霭,天空倒映着白色的波浪。下方靠近城镇的地方,钟声和管乐声交织在一起,发出欢乐的歌声。
-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胜果寺周边环境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一幅山水相映成趣的美丽画面。其中,“路自中峰上,盘回出薜萝”形象地描绘了山路蜿蜒曲折、穿绕于藤蔓之间的景象;“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则生动地展现了江水的流动和越山的起伏多变;最后两句“古木丛青蔼,遥天浸白波。下方城郭近,钟磬杂笙歌”则进一步强调了胜果寺所在之处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气息相结合的特色。整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