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
这首诗是一首四行诗,每行五个字。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及其译文: 1. 大墙上蒿行:在高大的墙头上生长着一种蒿草。 2. 冠青云之崔嵬:这顶帽子高耸入云。 3. 纤罗为缨:用细丝编成的罗带系在帽子上。 4. 饰以翠翰:装饰有翠绿色的绸带。 5. 既美且轻:既美观又轻盈。 6. 表容仪,俯仰垂光荣:展示出外表的美丽和威严。 7. 宋之章甫,齐之高冠:这是古代的礼帽,它们也认为自己很美,但何足观? 8.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诗句 1.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2.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3.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注释】 典论:指《文心雕龙》;论文:论述文学。 唯:只有,仅仅;幹:刘勰的字(字乾)。 【赏析】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学评论文章——《文心雕龙·序志》。它从创作主体和客体、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谈起,指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水照之相影也。”所谓“本同”,就是创作的主体与客体、作者与作品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本质;所谓“末异”,则是由于时代、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使这些文学作品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貌。在文章中
``` 善哉行二首 【其一】 上山采薇,薄暮苦饥。 溪谷多风,霜露沾衣。 野雉群雊,猴猿相追。 还望故乡,郁何垒垒!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 随波转薄,有似客游。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 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其二】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妍姿巧笑,和媚心肠。 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哀弦微妙,清气含芳。
诗句: 1.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 注释:文人之间相互轻视,这种风气自古以来就存在。例如傅毅与班固相比,虽然才华相当,但班固却贬低他,并写信给弟弟班超说:“武仲因为能够写文章而被任命到兰台令史的职位,但他下笔之后无法停下来。” 2.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
燕歌行(其二) 诗句解析 1. 别日何易会日难 - 表达了作者对于分别时的容易与重逢时的困难的感受。这里的“何易”和“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时间的无情流逝。 2. 山川悠远路漫漫 - 描绘了地理上的遥远和旅途的漫长,强调了相见之难。 3. 郁陶思君未敢言 - 表达了内心的忧愁和压抑,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4. 寄声浮云往不还 -
燕歌行(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注释: - 秋风萧瑟天气凉:形容秋天的气候和环境。 - 草木摇落露为霜:草木开始凋零,地上的露水凝结成霜。 - 群燕辞归鹄南翔
晨背大河南辕。 跋涉遐路漫漫。 师徒百万哗喧。 戈矛若林成山。 旌旗拂日蔽天。
高山吐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