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
诗句翻译及注释: 1. 心感慕焉。后十年宰江宁,过铜井庙,有美少年像,披王者冕旒,英年奕奕。野人曰,是桓王也。余欷歔拜谒,奠少牢,为民祈福,而使祝读文曰: - 关键词解释: - 心感慕焉: 心里感到仰慕。 - 后十年: 指十年后。 - 宰江宁: 担任江宁的长官或官职。 - 有美少年像: 有一幅美丽的少年画像。 - 披王者冕旒: 戴着帝王的冠冕。 - 英年奕奕: 形容青年英俊,精神焕发。 -
《祭吴桓王庙文》是一篇创作于公元1742年的骈体文,出自《小仓山房外集》,由清代的袁枚所作。此文是袁枚在27岁时为祭祀三国东吴长沙桓王 孙策所写的祭文。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逐句释义: 1. 百姓以为龙自天来:百姓认为孙权就像从天而降的神龙,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希望。 2. 虎凭风至:比喻孙权的英明和果断,如同狂风中的猛虎一般,势不可挡。 3. 势必山倾地坼:孙权的决策和行动
【注释】祭吴桓王庙文:祭祀吴桓王(孙权,三国时吴国君主)的庙。今者:现在。虽颓:虽然破败。风云:指形势。端坐:端正地坐着。悒悒:忧闷的样子。郎君:古代对年轻男子的称呼。神采:精神风貌。珊然:形容风采清高。秋草茫茫:满目萧条的秋草。讨逆之旌旗可想:想象那讨伐暴乱的旗帜。三吴:泛指江浙一带。王之遗民:指当地百姓是吴桓王的后代。云山:指山川之美。陈迹:遗留下来的痕迹。守土官:地方长官。袁枚:字子才
诗句: 掷戟神亭一笑分,英雄名号尚郎君。 南来剑夺中原色,猎罢龙惊草上云。 译文: 吴桓王庙前,他以豪迈的笑声分开了战场的紧张气氛,他的英勇事迹至今仍让人称颂。 他的剑气南来,夺取了中原的荣耀,打猎结束后,龙在草丛中腾空而起,仿佛在为他喝彩。 自觉风流夸二婿,有谁旗鼓斗三军?千年愿献铙歌曲,帐下还愁子布闻。 赏析: 这首诗是袁枚对三国东吴长沙桓王孙策的祭文,通过描绘孙策的英雄气概和豪迈风采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他是中国唐代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而著称。下面对这首诗逐句进行翻译和赏析: 1. 同锵玉佩 - 这是形容两位才华横溢之人如同佩戴着玉石般相得益彰。 - 玉佩是珍贵的饰品,象征着高贵与纯洁,这里比喻两位诗人才华出众,相互辉映。 2. 独姣宋朝 - 宋朝指的是宋朝时期(公元960年-1279年)。 - “姣”意为美好,“独”表明只有自己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叶多花蔽,词多语费。 - 叶多花蔽:形容叶子茂盛,遮住了花朵(或花朵被遮挡)。 - 词语众多:用词繁杂,难以表达清晰。 - 译文:繁复的枝叶遮蔽了花朵,使得语言显得复杂冗长。 2. 割之为佳,非忍不济。 - 割之为佳:通过剪裁来使事物变得更加美好。 - 非忍不济:只有经过忍耐和努力才能达成目的。 - 译文:通过精心挑选,去掉不必要的部分,使事物更加精致完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续诗品·灭迹》。下面是逐句释义: 1. 织锦有迹,岂曰惠娘? 注释:织锦时会有痕迹,这怎能说是“惠娘”所作呢? 译文:织锦时会有痕迹,怎么能说是“惠娘”所作呢? 2. 修月无痕,乃号吴刚。 注释:修补月亮不留痕迹,所以被称为“吴刚”。 译文:修补月亮不留痕迹,所以被称为吴刚。 3. 白傅改诗,不留一字。 注释:白居易修改诗歌,没有留下任何字迹。 译文
续诗品·求友 ``` 游山先问,参禅贵印。 闭门自高,吾斯未信。 圣求童蒙,而况于我? 低棋偶然,一着颇可。 临池正领,倚镜装花。 笑倩傍人,是耶非耶? ``` 注释与赏析: 1. “游山先问,参禅贵印。”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登山或进行宗教修行之前,最好先向有经验的人士请教,因为只有经过验证的知识和理解才是可靠的。这里的“问”和“印”都代表确认或印证的意思。 2. “闭门自高,吾斯未信。”
诗句:余爱司空表圣《诗品》,而惜其只标妙境,未写苦心; 注释:我对司空表圣的《诗品》很喜爱,但可惜它只标出了诗歌的美妙境界,却没有写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的辛勤努力。 译文:《续诗品》序 余爱司空表圣《诗品》,而惜其只标妙境,未写苦心;为若干首续之。陆士龙云:“虽随手之妙,良难以词谕。”要所能言者尽于是耳。 赏析:这是一首对司空表圣《诗品》的补充之作,作者以“余”自称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作者对政治立场和道德操守的思考之作。下面是逐句解读: ```markdown 第一句:“抱杜尊韩,托足权门。” 注释:“杜尊韩”指的是唐朝的诗人杜甫和韩愈,这两位文学大师在当时享有崇高的地位。“托足权门”意味着依附于权势之家或门第,这里暗指一些文人墨客为了功名利禄而依附于权贵。 第二句:“苦守陶韦,贫贱骄人。” 注释:“陶韦”指的是陶渊明和韦应物两位田园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