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
说苑·政理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以罪责之 1. 孔子问政于宓子贱 - 孔子问政于宓子贱 - 宓子贱治单父,有众说 - 孔子曰:“善,小节也,小民附矣,犹未足也。” 2. 晏子治东阿而乱 - 景公召数晏子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 - 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 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3.
译文: 说苑·政理 齐桓公问管仲:“国家有什么忧患?”管仲回答说:“忧患在于失去了公正。”桓公又问:“为什么?”管仲回答:“在社庙周围,用木头围成栅栏,老鼠可以躲藏。如果用烟熏它,怕烧坏木栏;灌水,怕破坏栅栏。这就是老鼠不能被杀死的原因,是因为社庙的缘故。国家也有类似社庙的‘鼠’。君主的左右亲信,他们内部欺瞒善行,对外卖弄权术,如果不加以诛杀,就会酿成大乱;一旦被杀,又会被君主发现
诗句: - 说苑·政理(《汉书·艺文志》著录) 译文: 魏文侯派西门豹去治理邺城,他告诉西门豹说:“一定要保全功业,成名于天下,布施正义。”西门豹问道:“请问要保全功业和成名于天下,布施正义该怎么做呢?”魏文侯回答说:“你去就知道了。在这个城里没有一个地方不是有贤能、豪爽、博学之人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个喜欢吹嘘别人缺点、掩盖别人优点的人。你去的时候一定要问那些贤能豪杰,然后亲近他们
说苑·政理 逐句释义及赏析: 原文 孔子谓宓子贱曰:「子治单父而众说,语丘所以为之者。」曰:「不齐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孔子曰:「善,小节也,小民附矣,犹未足也。」曰:「不齐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学矣。中节也,中民附矣,犹未足也。」曰:「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
说苑·政理 解析杨朱治天下之道 1. 引言 - 杨朱与梁王对话引出治国理念 - 杨朱治天下观点 - 羊群比喻 2. 羊群比喻解析 - 比喻意义:治理国家如同指挥羊群 - 羊群行为特点 - 羊群比喻在治国中应用 3. 食劳与禄功 - 食劳与禄功定义 - 治国应重视劳动与功绩 - 奖励劳动与功绩重要性 4. 能赏必行与罚当 - 李克对治国原则阐释 - 能赏必行与罚当重要性 -
说苑·政理 仲尼见梁君,梁君问仲尼曰:「吾欲长有国,吾欲列都之得,吾欲使民安不惑,吾欲使士竭其力,吾欲使日月当时,吾欲使圣人自来,吾欲使官府治,为之奈何?」 仲尼对曰:「千乘之君,万乘之主,问于丘者多矣,未尝有如主君问丘之术也,然而尽可得也。丘闻之,两君相亲,则长有国;君惠臣忠,则列都之得;毋杀不辜,毋释罪人,则民不惑;益士禄赏,则竭其力;尊天敬鬼,则日月当时;善为刑罚,则圣人自来;尚贤使能
公仪休为鲁相时,鲁君去世,身边的人请他关闭城门。公仪休说:“不要这样!池渊我不征税,蒙山我不征收赋税,苛政我不发布命令,我心里已经封闭了!”何闭于门哉?” 子产为郑相,简公问:“内政如何管理?”答:“国内无乱事,国外没有敌患。” 董安于治理晋阳时,向蹇老询问政治,蹇老告诉他“忠、信、敢”三个字。董安于回应:“忠诚吗?”回答:“忠心于主。”又问:“信用吗?”答:“对法令有信心。”再问
说苑·政理 探寻治国智慧,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1. 原文与译文 - 孔子与宓子贱对话 - 宓子贱治单父 - 不齐之治理方法 2. 注释与解析 - 不齐所父之事者 - 所兄事者五人 - 所友者十一人 3. 内容概述 - 不齐之政治策略 - 尧、舜与治国之关系 - 举贤为百福之宗 4. 赏析与讨论 - 小民依附与大节成就 - 治国理念与道德教化 - 对现代社会政治启示 5. 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 -
``` 诗句 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懔懔焉如以腐索御奔马。」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民众的问题,孔子回答说:“谨慎小心得像用腐烂的绳子驾驭奔腾的马。” 注释:孔子在教导子贡如何治理民众时,比喻说治理民众如同驾驭一匹难以驾驭的奔马,需要谨慎小心,不能掉以轻心。 齐桓公谓管仲曰:「吾欲举事于国,昭然如日月,无愚夫愚妇皆曰善,可乎?」 译文:齐桓公对管仲说:“我想在国内实施某项政策
《说苑·政理》 武王问于太公曰:「贤君治国何如?」对曰:「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其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不因喜以赏,不因怒以诛,害民者有罪,进贤举过者有赏,后宫不荒,女谒不听,上无淫慝,下不阴害,不幸宫室以费财,不多观游台池以罢民,不雕文刻镂以逞耳目,宫无腐蠹之藏,国无流饿之民,此贤君之治国也。」 武王曰:「善哉!」 译文:武王向太公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