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
荆轲刺秦王 秦将王剪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 太子丹因为秦国即将进攻而感到忧虑,向荆轲请求帮助。 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荆轲表示
这首诗是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讲述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下面是诗歌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荆轲刺秦王 太子听到消息后,急忙前往,见到荆轲的尸体后悲痛欲绝。 译文 太子听说这件事后,急忙赶去,看见荆轲尸体时痛哭不已。 注释 - 太子:指秦国的太子嬴政(后来的秦始皇)。 - 驰往:急忙赶到。 - 伏尸而哭:指在荆轲尸体前哭泣。 - 无可奈何:表示无法挽回的意思。 - 收盛樊於期之首
荆轲刺秦王 荆轲追刺秦王,秦王后退靠在柱子上。群臣惊慌失措,猝不及防,完全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大臣们在宫殿中侍候时,不得携带兵器;所有侍卫都陈列在殿下,除非有命令,否则不得上殿。当时局势紧急,来不及召唤下兵,所以荆轲追赶秦王,结果慌张而无法反击,只能用手去抓。 侍医夏无且拿着装有药的袋子想要攻击荆轲。秦王正在后退躲避,突然惊慌不知所措。左右的人就叫道:“大王!大王!”然后拔剑向荆轲攻击
说苑·政理 延陵季子游于晋,入其境曰:「嘻,暴哉国乎!」入其都曰:「嘻,力屈哉,国乎!」立其朝曰:「嘻,乱哉国乎!」从者曰:「夫子之入境未久也,何其名之不疑也?」延陵季子曰:「然,吾入其境田亩荒秽而不休,杂增崇高,吾是以知其国之暴也。吾入其都,新室恶而故室美,新墙卑而故墙高,吾是以知其民力之屈也。吾立其朝,君能视而不下问,其臣善伐而不上谏,吾是以知其国之乱也。齐之所以不如鲁者
``` 诗句: 治国第四十八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
诗句 1. 说苑·政理 - 引用了《说苑》中的“政理”部分,讨论治国之道。 2. 复槁之君朝齐,桓公问治民焉 - 描述了一位君主访问齐国,向齐桓公请教如何治理民众。 3. 复槁之君不对,而循口操衿抑心 - 指君主不回答桓公的提问,而是保持沉默,并压抑自己的情感。 4. 与民共甘苦饥寒乎 - 询问人民是否愿意与他们共同经历艰苦的生活。 5. 夫以我为圣人也,故不用言而谕 - 暗示君主自视甚高
下面是对您提供的古诗的逐句解释: “治国第四十八”,这句诗表达了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强调了政治稳定、税收合理、社会公平等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描述了农民在农业周期中的不稳定收入,以及这种不稳定性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而上征暴急无时”,指出统治者征收赋税和兵役的紧急性和频繁性,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
诗句: 1. 景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2. 晏子见,公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3. 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求买马肉也;公胡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4. 晏子曰:「吾闻之矣,欲无失国家,必先无失臣妾。今君重刑而不重德,故臣请以德教于国
诗句释义 1 子路治蒲:子路担任治理蒲地的官职。 2. 见于孔子曰:「由愿受教。」:子路向孔子请求教导。 3. 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也。」:孔子提到蒲地有很多勇士,管理起来比较困难。 4. 「恭以敬,可以摄勇;宽以正,可以容众;恭以洁,可以亲上。」:孔子教导子路,通过恭敬和谨慎来压制自己的勇猛情绪,通过宽容正直来包容各种性格的人,通过清洁自身来接近上级。 5. 「力之顺之,因子之时
孔子见季康子,康子未说,孔子又见之,宰予曰:「吾闻之夫子曰:『王公不聘不动。』今吾子之见司寇也少数矣。」 孔子曰:「鲁国以众相陵,以兵相暴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聘我者孰大乎?」 于是鲁人闻之曰:「圣人将治,何以不先自为刑罚乎?」自是之后,国无争者。 孔子谓弟子曰:「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尚存耳,政事无如膺之矣。」古之鲁俗,涂里之间,罗门之罗,收门之鱼,独得于礼,是以孔子善之。夫涂里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