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籀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地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创作背景来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才过清明”一句点出时节,“一望盈盈”是说柳叶垂挂得很低,“莫上高楼”,是怕被春风吹落。“檐前柔绿”是说柳树的枝叶在房檐下垂挂下来,“钓起春心”是说柳叶像垂钓者一样引诱着人们去欣赏它。“好折赠新人、旧人。还自沉吟章台有信,仍旧青青”的意思是
【诗句原文】: 柳梢青 咏松(壬午) 翠耸霜崖。 能寒耐暑,弄碧抽芽。 万里涛声,寒山深藓,月上尤佳。 钟陵五粒堪夸。 更十里、重阴暮遮。 高干孤标,龙鳞马鬣,谁尚铅华。 【注释】: - 翠耸霜崖:形容松树挺拔如玉,颜色苍翠,仿佛是耸立在霜白色的崖壁上。 - 能寒耐暑:指松树能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都能生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 弄碧抽芽:指松树在春天的时候,嫩绿的小芽从枝头探出
【诗句释义】 春天来了,花儿都开放了,但是诗人却懒洋洋的,不想去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译文】 春天来了,花儿都开放了,但是诗人却懒洋洋的,不想去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注释】 忆秦娥:唐教坊曲名,本调见《乐府诗集》,因唐代时此曲多用于送别,又多写闺怨,故名。 春情懒:春天来了,花儿都开放了,但是诗人却懒洋洋的,不想去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流莺瞥去:流莺(黄莺)飞走了。 花枝偃:花儿都开放了。
露团团。 霜露覆盖着菊花,显得更加圆润饱满。 枫林丹赭群花残。 枫林中的菊花,虽然颜色如赭石般深沉,但已经凋零殆尽。 群花残。 周围的花朵都凋谢了,只剩下菊花独自傲然绽放。 试行三径,秀出阑干。 试着走过三条小径,只见菊花在栏杆上格外鲜艳夺目。 吴山点点茱萸班。 远处的吴山,点缀着点点的茱萸(一种红色植物),宛如繁星闪烁。 横塘渺渺金波寒。 远处的横塘,水波荡漾,仿佛金色的波浪在寒冷中起伏。
我们来逐句解释这首诗: 1. 摆向风前。 - 这句话的意思是“柳枝向着风吹去”。在古诗中,“摆”常常用来描绘景物随着风的方向变化,“向”表示方向。 - “风前”指的是风的方向,也就是前面。 2. 朱楼碧瓦,一望芊眠。 - “朱楼碧瓦”形容的是红色的楼房和绿色的瓦片。这里用色彩鲜明的词汇描绘了建筑的外观。 - “一望芊眠”中的“芊”是指细长柔软的样子,而“眠”则可能意味着被风吹拂
阮郎归 严冬晨起,庭中腊梅得朝暾,香寒满院(壬午) 霜余林叶总辞柯。 天寒松柏孤。 小庭孱质倩谁扶。 冰心浸玉壶。 香寂寂,影疏疏。 幽人清梦徂。 高窗筛日照流苏。 款冬有也无。 译文: 清晨的霜还未融化,院子里的树已经全部脱掉了叶子,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天气寒冷,松柏显得特别孤单。这个小庭院,瘦弱的身躯需要谁来扶持呢?我的心灵像冰一样晶莹剔透,沉浸在清澈的玉石瓶中。香气寂静无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和形式的把握。首先,要注意理解诗意,这是答题的前提。然后,要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这有利于把握诗的主旨。最后,要对全诗进行赏析,注意从语言、结构、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春花落”,春天的花儿凋零了;“谁知觉”,谁有感知的能力?“营巢燕子”是比喻,这里指诗人自己;“叠将帘幕”,把帘子也叠了起来,以避风雪。 “宵来不禁东风恶”:夜晚来临,不能忍受东风吹拂的痛苦
【注释】 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溪沙”。五十字,上下阕各四句,两仄韵转一平韵。 ②鲜小袜如钩:指妓人穿着的丝袜薄而细长,如同小弯月。 ③玉嫩花柔:女子肌肤像玉一样细腻,花一样柔软。 ④星眸:形容眼睛明亮、有神采。 ⑤迁延不肾出:指女子不肯轻易离开。 ⑥忍笑不回头:指女子强忍着笑而不回望。 ⑦鱼雁沉浮:比喻书信往来,时隐时现,难以捉摸。 ⑧谓渠生小未知愁:意思是说这个女子年纪虽小
【注释】 壬午:南宋宁宗开禧三年。峭雨:猛烈的雨水。惊:惊动。尖风:指细而尖的寒风。空庭:庭院空荡,没有行人来往。翻叶:指竹叶随风翻动。渐梳黄:逐渐变黄。怎奈:怎么能够。无凭:没有凭据。雁信:指书信。老:消磨。方响:铜制的乐器,这里泛指铜器。寒柯:指枯树。晚香:指秋日落叶飘零时的香气。浊醑(wǔ):浊酒。混:搅和。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秋天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全词写景细腻,抒情真挚,笔法清丽
诗句解析 第一句 “花发新春今更早。” 这句诗描述了春天的到来比预期的更早。"花发"指的是花朵开放,通常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生机。"新春"指的是春节,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今更早"表达了一种时间的紧迫感,意味着春天来得比往年更早,可能预示着一个更加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年份。 注释: - 花发:花开。 - 新春:春节。 - 今更:现在。 第二句 “旧时舆地新朝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