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籀
{ 桦叶经霜渐赭,篱花绽露方黄。海城是处醉萸觞。我有愁城千丈。 那许佩兰拟汉,只歌醴菊追梁。琵琶一曲奏霓裳。不减浔阳江上
【赏析】 迎春乐是词牌名。咏宝珠山茶的词,以《壬午春日题咏》为最早,作者不详,但见此调已用,故知为南宋前期之作。 起首二句“小株红裹千层绉”点明咏物对象,即咏宝珠山茶花。这株山茶虽小,但花朵红艳,犹如千层波纹,十分引人注目。“光潋滟”三字形容其光彩夺目。“太真”指杨贵妃。“犹困酒”,是说她醉酒时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欣喜。“倩人扶”三字,既写出了杨贵妃醉态,又表明自己对杨贵妃的钦敬之情
枯藤斜树水黄连。 荒余知几年。 时人能说野王阡。 还因姓字传。 注释:枯藤,枯萎的藤蔓。斜树,倾斜的树木。水黄连,黄色的水草。荒余,荒芜的余地。知几年,不知道多少年。时人,当时的人们。说,谈论。野王阡,指代野王墓。姓字传,通过姓氏来传颂。沧桑,世事变迁。又海田,又变成一片农田。 赏析:这首诗是顾野王(公元518—547年)《金铜释迦像铭》中的一段。顾野王为南朝陈朝的文学家、史学家,曾官至中书舍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的景色,山下的白云在天空中飘散,湖水从南边流向北边,湖边有起飞的大鸿和塔影。归巢的鸟儿飞过,落日映照在乌鸦背上。诗中的“吴越”是指中国的两个古国。 诗句释义: - "山下白云云外寺":描述山脚下的白云仿佛在云层之外,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 "湖水长南注":湖水从南方流向北方。 - "芦际起飞鸿":芦苇边起飞的大雁,大雁是候鸟,每年秋天都会从北方飞回南方。 - "路接游人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在壬午年端午节(1142年)避兵石湖时所作。诗中通过描写端午佳节的风俗活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深切忧虑和对往昔和平盛世的怀念。 南柯子 甲申午日,避兵石湖,适当国变(壬午) 注释:南柯子是词牌名,甲申为年号。午日指端午节,石湖为地点。国变指国家发生重大变故,壬午为壬午年。 译文:端午节那天,我在石湖躲避战乱,恰好赶上国家的大事发生了变化。
浪淘沙 野泛作(壬午) 烟水浸芙蓉。 萧瑟金风。 寒厓到处泣秋蛩。 觅伴间行还远眺,赤遍霜枫。 注释: - 诗句一:“烟水浸芙蓉”:形容水面上弥漫着如芙蓉般美丽的雾气,与水融为一体。 - 诗句二:“萧瑟金风”:形容秋风萧瑟、凄凉的感觉。 - 诗句三:“寒厓到处泣秋蛩”:秋天的夜晚,寒风从山崖吹过,声音凄惨,仿佛在哭泣。 - 诗句四:“觅伴间行还远眺”:作者在寻找同伴的同时,也不忘远处的景象
注释: 浪淘沙:词牌名。又名“卖花人”、“浪淘沙慢”“买花人”。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或四仄韵。 闺士:指闺中女子。 折蜡梅:折取蜡梅花枝。 壬午: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至二十六年(1156)。 闲步:悠闲地散步。 隈:边沿,角落。 寒风:冬天的风。 若个:如此。 小朵:未开的花朵。 苔莓:青苔和野莓。 尖小绿:细嫩的绿色。 成堆:堆积如山。 低语:小声说话。 花魁:花魁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的闺情,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她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湘幕垂垂烬篆微(注释:湘幕,指湖南的帷幕;烬,烧尽;篆,篆字;微,微弱)——这一句描绘了湖南的帷幕已经烧得只剩下一些痕迹,象征着女子的心境已经变得灰暗无光。 竹间轻雨鹧鸪啼(注释:竹间,指竹林之间的空隙;轻雨,细雨;鹧鸪,一种鸟;啼,鸣叫)。——这一句描绘了女子在竹林间的空隙中听到鹧鸪的鸣叫声
【诗句释义】: 1. 碎叨叨、溜叶穿花。 - 碎叨叨(形容声音细小而杂乱):形容鸟鸣声细小且杂乱。 - 溜叶穿花:形容树叶飘落,花瓣飘散,如同在花间穿梭。 2. 遥呼姊妹,低唤浑家。 - 遥呼姊妹:形容呼唤远在他处的亲人,可能是在呼唤远在家乡的亲人或朋友。 - 低唤浑家:形容轻声呼唤妻子或家人,可能是在呼唤家中的妻子或子女。 3. 奈雨急风多,家山在迩,罟(gǔ)缴潜加。 - 奈(nài)
鹧鸪天 拟逐潇湘帝子游。 忽惊城郭已沉浮。 也知兰刈当门怨,得似离黍去国愁。 河失带,壑亡舟。 龙山还感旧时秋。 因吟旧咏频添泪,洒向黄花溅敝裘。 注释: 拟逐:准备追随。 潇湘帝子:指屈原。 忽惊:突然感到惊讶。 城郭:城池,代指国家。 沉浮:指战乱和变迁。 也知:知道。 兰刈(yì):砍掉兰花。兰花被割除,象征着国家的衰败。 当门怨:指百姓对君王的抱怨。 得似:如何比得上。 离黍(s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