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
【注释】: 1. 宋之丁氏:指宋国的丁家。 2. 穿井得一人:丁家的井里挖到一个人。 3. 其家:他的家,指丁家。 4. 溉汲:用井水灌溉和打水。 5. 居外:在外面住。 6. 闻而传之者:听到这件事并传播开去的人。 7. 国之道:宋国的道德准则。 8. 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知道了。 9. 使人:指丁家请来的人。 10. 求闻之若此:要求知道这件事的程度就像这样。 11. 不若无闻也
伯牙弹琴,钟子期聆听,当伯牙在琴曲中表达志向时,他的心境如高山般巍峨;当他表达对流水的向往时,又如流水般奔腾。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至极,他摔碎了古琴,发誓再不弹奏,认为世上再也找不到可以与自己心意相通的人了。 赏析: 这首《伯牙鼓琴》的故事告诉我们,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心灵的沟通。伯牙通过琴声向人们展示了他对高山和流水的热爱和向往,而钟子期则以他敏锐的感知力
【赏析】 《吕氏春秋·不苟论·自知》是一篇阐述君主如何加强自身建设的政论。文章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君想要了解事物是否平直、方圆,一定要用准绳和规矩去量度;同样,人君要想真正了解自己,就必须要任用正直之士。接着指出,天子设立辅弼、师保等职,正是为了举贤任能,帮助自己发现过失,而作为普通人的君主却很难做到这一点,更不用说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君主了。最后得出结论:存亡安危,千万不要向外面求取意见和帮助
掩耳盗铃 范氏的灭亡,老百姓有得到一口钟的人,想要背着它逃跑,因为钟又大又重又沉,不能背走;于是他用锤子把它砸破,但那口钟又响又亮又好听,他害怕别人听到这声音而把他偷走,就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怕别人听到这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又怕这声音传到自己耳朵里,这种心理却是荒谬可笑的。 【注释】 1.范氏:指春秋时范宣子,晋大夫。 2.亡:灭亡。 3.得:获得。 4.负(fù):背。 5.况然
父善游 有一个人善于游泳,他在江上看到有人正在抱着婴儿准备将其投入江中,这时婴儿开始哭泣。那人询问其原因。这个人回答:“这是因为我的父亲擅长游泳。” 译文: 有一个人擅长游泳,他在江上看到有人正在抱着婴儿准备将其投入江中,这时婴儿开始哭泣。那人询问其原因。这个人回答:“这是因为我的父亲擅长游泳。” 注释: 1. 父善游:指这个人的父亲擅长游泳。 2. 有过于江上者:指在江上的人。 3.
```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译文: 《吕氏春秋·卷二十二·察传》中,作者指出,我们听到的话如果不加甄别就盲目接受,就会犯错误。比如
【译文】 楚国有个打柴的人渡过江去,他的剑从船中掉落到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上刻着记号,说:“这是我掉剑的地方。”船靠岸后,他便顺着他所砍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行了,而剑却没行,找剑竟像这样糊涂,不也是很可笑吗? 【注释】: 1. 楚人:指楚国人。 2. 涉(shè):过,通过。 3. 舟中:指船里。 4. 自:自己,代词。 5. 坠(zhuì):落。 6. 遽契(qì)其舟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人有亡斧者”,然后根据诗句理解诗歌大意,再结合注释和相关语句体会诗人的情感,最后分析诗歌中运用的手法。本诗是一则寓言。 【答案】 译文: 一个人丢了斧头,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孩子偷去了。他观察那个人走路的样子、神态,说话的声音,好像都像是个小偷。后来有一天,在那个人挖土的时候发现了他的斧头。以后
子夏前往晋国,经过卫国时,有个研究历史的人说:「晋军三次渡过了黄河。」子夏说:「不对,那是己亥年。因为‘己’和‘三’非常接近,‘豕’和‘亥’非常相似,所以他们把两次渡河都写成一次了,这就是说晋军在己亥年渡过了黄河。」等到子夏到了晋国后向人询问,对方却说他们是在己亥年渡过了黄河,这就说明言辞多有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毛病了。是非之间的界限是不可以不分清楚的,这也正是圣人所要特别谨慎的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