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
诗句释义: 1. “愁烟苦雨今朝是”:描述今日天气阴沉,如同被愁绪和雨水笼罩。 2. “小屋深扉野性怜”:在深深的小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亲近与怜悯。 3. “偶似鲁连能肆志”:偶然之间,心情豁达如战国时期著名的抗秦将领鲁仲连。 4. “肯如刘备耻求田”:不愿像三国时期的刘备那样为了土地而苦恼,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名利的境界。 5. “贫谙亲友难过饮”:贫穷时,连亲朋好友相聚的欢乐都变得奢侈。 6.
【注释】 1. 题宝月大师法喜堂:宝月大师,即宝月大师。法喜堂,是佛教禅宗寺院的殿堂名称。 2. 怀抱信分明:指胸怀坦荡,信念坚定。 3. 扰扰相欺:形容世态炎凉,相互欺骗。 4. 只有陋儒夸势利:只有那些庸俗的人喜欢炫耀权势和利益。 5. 几曾高位□功名:从来没有享受过高官厚禄来炫耀自己的功名。 6. 欲将志义期千载:希望将自己的志向和道义延续到千百年之后。 7. 只合溪山过一生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馀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经。 彼不知繇京师而之越
送丁琰序 姑苏县的丁君琰担任南城知县,南城的政局平稳。我知道他的为人,他对我说:“丁君是我的帮手。” 我也知道他的同乡人,他们无一不喜欢提起他。我对现在的官员很不满,经常向往古代的人。每次看到好官传记时,我反复爱读。像丁君那样信任他的百姓,我所见到的邻近地区的百姓中还没有这样的,所以对他特别喜爱。现在我在淮阴当知县,上级知道我有才能而提拔我。作为一个知县,我已经得到人了。假如让丁君推广这种思想
诗句: 千里连成一州郡,百里相环无良令。 译文: 在当今社会,守令对百姓而言,既近又重,这是不言而喻的。我过去评价当今的守令,其中道德美名四处传扬的,不过几个人而已。这些人,不仅仅是当个太守或县令就到了顶点。除去这几个人,存在着千里连成一个州郡却没有一个贤良太守的现象,也存在着百里形成一个县却没有一个贤良县令的现象。这导致天子和大臣时常忧虑这种现象,于是委派奉守制度法令的人
这首诗是苏轼在送李材叔知柳州序中的一段文字,主要表达了对李材叔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的赞赏和对其治理柳州的期望。 诗人对古人为一乡一县时,其德义惠爱足以薰蒸渐泽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即使现在大者专一州,也应该不小其官而不事,因为这样可以让更多人有久居之心,又不至于小其官。 诗人对李材叔能够行自己的政治理念表示了极大的赞赏。他认为只有像李材叔这样的人才能胜任这一职位。
送丁琰序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余尝论今之守令,有道而闻四方者不过数人。此数人者,非特任守令也。过此数人,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诸郡守县令以罪不任职,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是天子大臣爱国与民而重守令之意,可谓无不至矣。而诏虽下,举者卒不闻。惟令或以旧制举,不皆循岁月而授
王平甫文集序(元丰元年) 王平甫,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王平甫文集序是一篇对王平甫生平、成就及影响进行总结和评价的重要文献。以下是对其作品《王平甫文集序》的分析: 1. 王平甫生平 - 家世与成长:王平甫自小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以其出众的文学才能和深厚的学识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 性格特点:他的为人质朴直率
王平甫的文集序 王平甫去世后,他的家庭收集整理了他遗留下来的文稿成为百卷本,我被委托为他撰写序言。 平甫从小便以才华出众而闻名于世,其文章思路如决堤大河,言语惊人,一时之间争相传诵。他在学识方面尤其敏捷,且从不懈怠。到了晚年,他更加勤奋,博览群书,强记博学,对各种书籍无不精通,尤其对于是非得失之理理解得尤为清晰。其文章宏大丰富,典雅厚重,其诗歌则广泛深远。自周衰失,先王之遗文已经丧失。汉朝建立时
筠州学记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筠独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译文: 筠州位于大江之西,地势偏僻遥远。在庆历初年,皇帝下诏书命令全国建立学校,但只有筠州没有响应诏令,当地士人对此感到不满。到了治平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