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注释: - 孔子说:“追求不为人知的隐秘之事,并以此行为奇异,后人或许会记载下来。我不去做这样的事。君子遵循正道行事,但遇到困难就退缩放弃,我做不到。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隐居不问世事也无所悔恨,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赏析: 这首诗是孔子对君子行为的劝诫。孔子认为
【注释】素:平常,朴素;不入:不参与。 【赏析】孔子说:“君子在平时就端正自己的品德,不因外界的干扰而有所动摇。” 君子应该安于其位,不追求超越本分的东西。他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不卑不亢。君子行事正直而不求人,这样就没有怨恨。君子不会怨恨上天,也不会埋怨别人。君子安于自己的处境,等待命运的安排,小人则行险侥幸,希望侥幸取得成功。孔子说:“射箭和君子很相似,如果射中靶心
【注释】 1. 中庸: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讲述儒家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2.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guó)擭(zhòu)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3.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孔子说,人们都说我聪明,把我驱赶进网罗和陷阱中。 4. 而莫之知辟也:然而没有人能避开这些困境。 5.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注释: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选择中庸之道,得到一点善,就会牢牢记住,永不忘记。」 译文: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一点善良,就会牢牢记住,永不忘记。」 赏析: 这句话出自《中庸·第八章》,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孔子认为,颜回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他能够始终坚守中庸之道。他不仅在行动上遵循中庸之道,而且在思想上也有所体现。他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了中庸之道的精神。这种精神
【注释】: 仲尼: 孔子。 君子:这里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反中庸: 指违背中庸之道。 时中: 指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行为。 无忌惮: 指没有顾虑,无所顾忌。 【赏析】: “中庸”是儒家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指的是既不偏激也不完全放弃的适度态度。这首诗反映了孔子对于不同人群对待中庸的态度的看法。 第一句,孔子说“君子中庸”。这里的“中庸”是君子应有的特质,是一种适度、均衡的态度。孔子认为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恐怕难以实现吧。” 赏析: 在《中庸》的第五章中,孔子表达了一种对中庸之道可能难以实行的担忧。这反映了他对于道德实践和理想社会的深切期待。尽管儒家强调中庸是达到和谐与平衡的理想路径,但现实往往充满挑战和阻碍。孔子的这种感慨体现了他深厚的哲学素养和人文关怀,同时也提示我们,在追求道德和真理的道路上,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和实践
【译文】 天赋的性是本性,遵循本性的是道,修习道的是教。道是不可片刻离开的,可以离开的就不是道了。因此君子小心谨慎于他所不看见的事物,恐惧于他所不听闻的声音。不要显露他的隐秘,不要彰显他的微小,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 喜怒哀乐没有发作时叫做中,发作而都符合节度就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之大通。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的地位就会端正,万物就会生长。 【注释】 1. 天命之谓性
注释: 中庸 · 第四章 孔子说:“道德不能推行的情况,我早已了解。智慧的人往往超越道德,愚笨的人则达不到;道德不能明白地昭示于世的情况,我早已了解:贤能的人往往超越道德,无德者又达不到。人没有不吃饭的,但很少有人能够品味到饮食的味道。” 译文: 孔子说:“道德不能推行的情况,我早已了解。智慧的人往往超越道德,愚笨的人则达不到;道德不能明白地昭示于世的情况,我早已了解:贤能的人往往超越道德
【注释】 中庸:儒家的一种伦理原则和道德观念;至:达到极点,指最高标准。鲜能:很少能够做到。 【赏析】 “子曰”是孔子对“中庸之道”的赞美。“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孔子认为,能做到“中庸”的境界的人是很少的。“民鲜能久矣”的意思是老百姓很少有能长久保持这种状态的。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