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
注释: 1. 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做到尽性; 2. 做到了尽性,才能做到尽人之道; 3. 做到了尽人之道,才能做到尽物之道; 4. 做到了尽物之道,就能赞天地之化育; 5. 能做到赞天地之化育,就可以与天地同其道了。 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中庸”的论述。中庸是一种哲学思想,主张在处理问题时既不走极端,也不放任自流,而是要恰到好处,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诗中通过描绘一个人通过不断努力,达到尽性
诗句释义: - 「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孔子称赞舜的至孝,他的德行堪比圣人,地位崇高如天子,拥有天下的财富和领土。在宗庙中享受祭拜,他的子孙世代相传、守护这份荣耀。 -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孔子认为,具备高尚品德的人必定能得到适当的地位、俸禄、名誉和长寿。 -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译文】 如果真能遵循这个中道,那即使愚笨的人也可以变得聪明,即使柔弱的可以变得刚强。 【注释】 果:如果。 此道:指“中庸之道”。 虽:连词,表假设。 必:一定。 明:聪明。 柔:柔弱。 强:坚强。 赏析: 这句诗强调了“中庸之道”对于人的重要性。它认为,只要人们能够遵循这个中道,那么无论多么愚笨或柔弱的人都可以变得聪明和坚强。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对于人的积极培养的态度
孔子说:“没有忧愁的只有周文王吧!他是王季的父亲,又是武王的儿子。父亲开创事业,儿子继承和发展这些事业。周武王继承大王、王季、文王的遗业。穿上军装就拥有了天下,身居显赫的地位。被尊崇为天子,富有四海。宗庙祭祀他,子孙世代相传。周武王末年受天命,周公成就了文王、武王的美德,追封大王、王季为天子,按天子的礼制祭祀先公。这样一套礼仪制度,通用于诸侯大夫和士庶人。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葬礼用大夫规格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注释: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强”。孔子回答说:“南方的强,还是北方的强,抑或是你自己认为的强呢?” 赏析:《中庸》中的“强”,并非指强硬、刚强等,而是强调人应该具有坚强的品格和精神。这里的“强”是指人的坚强品质,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孔子通过子路的提问,引导子路思考自己的性格特点,并鼓励他向南方的“强”看齐,学习南方人那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注释】 “中庸”:《礼记。中庸》篇中,有一段孔子的话:“鬼神之为德,其盛也乎!”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看见它看不见,听见它听不到。 体物而不可遗:体会万物而不可遗漏。 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使天下的人都穿戴整齐,严肃恭敬地参加祭祀活动。 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经·周颂·我将》中有这样一句话:“洋洋乎,如在其上。”洋洋,广大的样子。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
【解析】 ①“天下”:指天下人,天下事。 ②“国家”:指国家大事,国家大事。 ③“均”:平,等。 ④“辞”:推辞,拒绝。 ⑤“白刃”:白刀子或短剑,指近战。 ⑥“中庸”:中行,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⑦“不可也”:不可以。 译文: 孔子说:“天下的事务可以等同对待,爵位与官职可以谢绝,近战可以勇往直前,中庸之道不能强求。” 注释:①天下:指天下人、天下之事。②国家:指国家大计、国事大事。③均:等同
【注释】 1. 辟:通“譬”。 2. 迩:近,此处指近处。 3. 自卑:《诗·小雅·鼓钟》:“如鼓瑟琴。”朱熹注:“自卑者,言人君自始至终,无微不本于民。”这里取“从下而升”的意思。 4. 鼓瑟琴:比喻兄弟和睦。 5. 翕(xī):和乐。 6. 耽(dān):快乐。此句是说兄弟之间相互和睦、欢乐。 7. 室家:家庭。 8. 妻帑:儿女妻子。 9. 顺矣乎:父母对子女的慈爱、爱护,是天经地义的。
在《中庸·第十二章》中,子思通过阐述君子之道的深远和微妙,以及夫妇之愚与不肖对知能的影响,展现了儒家哲学深邃的思想。下面是诗句和译文的逐句释义: 1. 诗句释义:君子之道是费而隐的。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2. 译文:君子的道路虽广且难以捉摸,但其本质却是微细而隐秘的
【释义】 “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孔子认为:“舜是最有智慧的人吧!因为舜善于向别人请教,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他能够隐去自己的错误而发扬别人的长处,抓住问题的两个方面,并把其中正确的一面用于治理民众中。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舜之道’吧!” 【赏析】 本诗是《论语·雍也篇》中的一段,它主要讲舜的为人处世之道。孔子认为,舜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因为他好问、好察迩言,能隐恶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