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
注释: -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译文: 伟大的圣人之道啊!广泛地养育万物,它的威严和崇高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注释: - 孔子继承和发扬了尧舜之道,以文王、武王的法度为楷模;上遵天时,下效地利。天地万物无所不载,无不覆帱(覆盖),四时运行错杂交替,日月交替照明。 - 各种事物共生共育而不相妨碍,道路并行而不相互违背。小德如江河之水,源远流长;大德如敦厚教化,深入人心。 赏析: 这是《中庸》第三十章的开头部分。整篇文章都在阐述“仁”这一概念,强调其重要性。作者认为,仁是人与天地相通的根本,是宇宙运行的基础
诗句: -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
这首诗出自《中庸·第二十三章》,是关于道德修养和变化之道的论述。下面是对每句诗的解读: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 “其次”指的是次要或者次一等的东西,这里指人的道德修养需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 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诚则形”意味着当一个人真诚地对待事物时,他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来。 “形则著”表明这种行为表现会被人们所认识。 “著则明”表示这些行为表现是清晰明了的。
译文: 真诚是自我成就的体现,而道则是其本质和规律。真诚是事物的起源与终结,没有真诚就没有万物。因此,君子将真诚视为最为珍贵的品质。真诚不仅是自我成就的表现,也是为了成就万物。自我成就,即是仁;成就万物,则是知。这是性的本质与美德,它融合了外在与内在的道理,因此要适时地加以运用。 注释: 1. 诚者自成也: 真诚是自我成就的体现。 2. 而道自道也: 而道则是其本质和规律。 3.
译文 1. 天下和国家有九经,其核心在于实践。 2.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3. 在下位者如果得不到上面的人的信任,那么治理人民就非常困难了。得到上面人信任的方法是:不与朋友为信不信之争,否则就不会得到上面人的信任。与朋友相处的原则是:不违背父母,这样就不会失信于朋友。与父母相处的准则是: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真诚
至诚之道:至诚之道,即真诚、诚信的道理。 可以前知:可以预先知道。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要兴盛,必然有吉祥的征兆显现。祯祥,指吉祥的征兆。 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国家将要灭亡,必然有邪恶的事物出现。妖孽,指邪恶的事物。 见乎蓍龟:表现在蓍草和龟甲上。 动乎四体:影响到人的四肢活动。 祸福将至:祸患与幸福即将降临。 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对于善恶的事情,一定要事先知道。 故至诚如神
孔子说:“道不远人。人的为道而远离了别人,不可以称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拿斧头砍树的斧子,它的法度并不远。’拿着斧头砍斧头,斜着眼看,还以为很远。因此,君子以人治人。改了就停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
【注释】 《中庸》:儒家经典之一,为宋明理学的代表作。“至诚”即真诚;“至明”指天理、天道;“自诚明”是说真诚就是性,即本性;“自明诚”是说明白道理就是教,即道德教化。“诚则明矣”是说真诚就会使人聪明;“明则诚矣”是说明白道理就会使人真诚。 【赏析】 这是一首阐述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范畴——诚、善的理论诗章。全篇从“至诚”“至明”这两个基本概念入手,阐述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诗开宗明义
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道了这三种学问,就懂得了如何修身。懂得如何修身,就知道如何治理百姓。懂得如何治理百姓,就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国家了。” “为天下国家共有九种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