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
修道之谓教出自《中庸 · 第一章》,修道之谓教的作者是:子思。 修道之谓教是周代诗人子思的作品,风格是:文。 修道之谓教的释义是:修道之谓教:指的是通过修炼道德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即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人们修身养性,使其道德品质得到提升。 修道之谓教是周代诗人子思的作品,风格是:文。 修道之谓教的拼音读音是:xiū dào zhī wèi jiào。 修道之谓教是《中庸 · 第一章》的第3句。
率性之谓道出自《中庸 · 第一章》,率性之谓道的作者是:子思。 率性之谓道是周代诗人子思的作品,风格是:文。 率性之谓道的释义是:率性之谓道,意指顺应自己的本性即为道。 率性之谓道是周代诗人子思的作品,风格是:文。 率性之谓道的拼音读音是:lǜ xìng zhī wèi dào。 率性之谓道是《中庸 · 第一章》的第2句。 率性之谓道的上半句是: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的下半句是: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出自《中庸 · 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的作者是:子思。 天命之谓性是周代诗人子思的作品,风格是:文。 天命之谓性的释义是:天命之谓性:天赋予人的本性和命运。 天命之谓性是周代诗人子思的作品,风格是:文。 天命之谓性的拼音读音是:tiān mìng zhī wèi xìng。 天命之谓性是《中庸 · 第一章》的第1句。 天命之谓性的下半句是:率性之谓道。 天命之谓性的全句是:天命之谓性
原文: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句翻译与注释: 1. 王天下之有三重焉
《中庸·第三十三章》《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注释:《诗经·卫风·硕人》中说:“穿着锦绣衣裳还要穿素净的内衣。”这句话是说,君子应该保持内心的纯洁,外表虽华丽却不可张扬。因此,君子的道行,虽然平淡无奇,却能够日益光明。而小人的道行,虽然表面光鲜亮丽,但最终会走向衰败。 译文: 《诗经》说:“穿着锦绣衣裳还要穿素净的内衣。”这句话是说
【注释】 1. 唯:只 2. 至圣:最高的圣人 3. 聪明:智慧 4. 知:知识,智慧 5. 临:治理、统治 6. 宽裕:宽容和温和,柔顺而不失刚毅 7. 强:刚强有力 8. 执:有主见、能决断 9. 齐庄:庄重整齐。 10. 中正:正直,公正 11. 文理:文章结构与逻辑 12. 密察:仔细考察 13. 溥博:广大无边 14. 渊泉:深邃如泉的源泉 15. 时出之:源源不绝地涌流。 16.
```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
《中庸》 至诚经纶天下,智慧达天德者 1. 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 - 至诚是至高无上的美德,只有具备这种品质的人才能够治理天下的大经、确立天下的根本。 2. 知天地之化育 - 理解并顺应自然之道,如同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这是对“化育”的理解。 3.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 用深沉和宽广来形容人的内心,强调内心的广阔和深邃。 4. 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
诗句与译文对应: 1. 哀公问政。(哀公问如何治理国家) “哀公”是鲁国的君主,这里询问政治问题。 译文:“哀公问如何治理国家。” 2.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文武之政,都记载在书籍之中) “武”指周武王,“文”指周文王。他们的政治理念和实践被记录和流传下来。 译文:“文武之政,都记载在书籍之中。” 3.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人道和地之道都能促进政治的成功) “敏政”意味着政治的敏锐性
诗句: 1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2.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译文: 1. 孔子说:“愚蠢而又喜欢自我主张的人,卑贱而又喜欢独断专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