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潮
物之穉者,皆不可厌。为驴独否。 张潮在这句诗中借古人之言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丰富和情趣。花月美人代表了美的追求,而翰墨棋酒则象征着艺术和文化的陶冶。他提出,即使没有这些看似必需的人间享乐,人们也可以找到其他方式来体验生活的美好,甚至可以选择不以人类的形式存在,这体现了他对人生自由和多样性的深刻思考。
【注释】 富贵而劳悴: 指人处于富贵之境却身心劳累憔悴。 安闲之贫贱: 指人处在贫贱之中却能保持悠闲的心境。 谦恭之富贵: 指人在拥有财富的同时能够保持谦逊恭敬的品质。 【赏析】 此诗是作者自述其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他主张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而不是外在的物质享受和地位的高低。他认为,即使是身处繁华富贵之中,如果内心疲惫不堪,也是一种不幸福的状态;同样,即使身处贫贱之中
注释:眼睛不能识字,郁闷更甚于盲人;手不能执笔,痛苦更甚于哑巴。 赏析:《幽梦影》是一部散文集,作者张潮在序中谈到了“幽情”:“幽情”,非孤行之谓也……即有花而无人至焉,亦无鸟声为之乱耳,此真幽之情也。 “目不能识字,其闷尤过于盲”,意思是说如果眼睛无法看见世间万物,就像盲人一样生活,那么内心的郁闷就会更加难以承受。这里的关键词“目不能识字”和“其闷”都是指内心无法得到满足的状态。 “手不能执管
``` 幽梦影 · 卷一 · 四十五 诗僧时复有之,若道士之能诗,不啻空谷足音,何也? 此句意指诗人和僧人在文学上各有成就,僧人如诗僧,道士如诗仙。诗僧指的是佛教僧侣中擅长诗歌的人,他们通常在寺庙中修行,却也能写出优美的诗歌。而“道士”在这里是指道士也可以写诗。“不啻”相当于“无异于”,“空谷足音”形容声音非常稀有、珍贵。此句表达的是,尽管僧人与道士在世俗生活中可能不被重视
诗句原文: 当为花中之萱草,毋为鸟中之杜鹃。 译文: 应当做花草中的萱草,而不去做鸟中的杜鹃。 注释: - “当为”表示“应当做”、“适合做”的意思。 - “花中之萱草”指在花朵中特别显眼且给人带来欢乐的萱草。 - “毋为”表示“不要”、“不应当做”。 - “鸟中之杜鹃”是指鸟中的杜鹃,这里的杜鹃可能指的是声音悲伤或者引起哀伤的鸟。 - “忘忧”是萱草的特性,它能够让人忘记忧愁和烦恼。
【注释】 幽梦影:指隐去形迹的梦境,也指作者的闲适生活。卷一:指《幽梦影》一书。五十有二:即五十种。五十二,泛指众多。 【译文】 凡是声音都宜于远听,唯有听琴则远近皆宜。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惟”字是此诗的诗眼。前句写听琴,后句写观琴。全诗以声写情。“凡声”指各种声音。“唯”意为只有,表示肯定。“惟”,只。“惟”在此处用得十分工巧,因为只有琴声,才能既远又近地让人听到。“唯”,只有的意思
【译文】 女子从十四、五岁到二十五、六岁,这十年中无论在燕国、秦国、吴国、越国等地,她们的声音大多娇媚动人;一看到她们的容貌,就美丑分明了。耳闻不如眼见,在这里更加信服。 【注释】 幽梦影:清梁溪漫士所著的笔记体散文集,共十卷。 四十八(第四十八):此指《幽梦影》中的第48篇。 燕、秦、吴、越:中国四个地方名,泛指各地。 音:声音。 娇媚动人:形容女子的声音娇柔美丽,能打动别人的心。 判然
【解析】 “幽梦影”“卷一”“四十九”是题目,表明这是《幽梦影》中的《卷一·四十九》。此诗为一首寓言体散文诗。全篇用“学仙”“学佛”的比喻,说明人们追求幸福快乐和躲避痛苦苦难的心理,以及这种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首句“寻乐境乃学仙”,指出了人们对“快乐境界”的追求;次句“避苦趣乃学佛”,指出了人们躲避痛苦苦难的心理,“极乐世界”是佛家所说的“理想境界”。 【答案】 译文:
【注释】目:视觉;自:从自己,指自身;鼻:嗅觉;自:从自己,指自身;舌:味觉;自:从自己,指自身;手:触觉;自:从自己,指自身;惟:只,只有;耳:听觉;能:能够。 翻译:我的眼睛不能看见东西,我的鼻子不能闻到气味,我的舌头不能舔到食物,我的手不能抓住东西,只有耳朵能听见声音。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写人感官局限性的诗。作者以“目不能见”为起点,进而写到其他感官。诗人认为,人的感官都是相对有限的
【注释】 雨:下雨,落雨。之:助词,无实义。物:事物。 能令昼短,能令夜长:能使白天变短,夜晚变长。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对自然界中雨的作用的感慨。《宋史翼》载:“李清照,济南人,号易安居士。”她早年生活在繁华的城市中。在《金石录后序》中,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句子。这些诗句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的感情。本词即写雨天,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热爱之情。 下雨能使白天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