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珣
南乡子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注释 南乡子:词牌名,此处为题目。 相见处:相遇的地点。 晚晴天:天气晴朗的日子。 刺桐花:指木槿树的花。 越台前:在越州(今浙江绍兴)城北临江的台上。 暗里回眸深属意:暗中回望时目光专注而深情。 遗双翠:指赠给女子的翡翠饰品作为定情信物。 遗双翠:留下珍贵的礼物。 骑象背人先过水:乘着大象,让行人先渡过河流
【注释】西溪子:词牌名。金缕、翠钿,指女子头上的装饰物。“妆罢小窗圆梦”:意思是说,女子刚梳妆完毕,就梦见了美好的事。“日高时”:指白天。“春已老”:春天已经过去了。“人来到”:指有人来到了她的家。“满地落花慵扫”:地上的落花多,懒得打扫。 【译文】头上戴着金缕和翠钿的女子,在小窗下刚刚梳妆完毕就做了个美梦。太阳升高的时候,春天已经过去了,有人到访,地上落花太多,懒得打扫。
【注释】 南乡子:唐教坊曲,属“中吕宫”。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有五句三平韵。 散:指散去,结束。 渡船稀:指渡船稀少。 越南云树望中微:指在南国的天空下遥望着越南的云树显得非常渺小。 行客:行者,行人。 送春浦:指送别春天。 瘴雨:南方湿热多雨的气候,这里指岭南一带的气候。 【赏析】 《渔家傲·秋思》是唐代诗人李之仪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篇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注释:新月刚上,远处的烟云被吹散开,惯常随着潮水去采珠。划船穿梭在花丛中经过溪口,买春酒,小船拴住柳树牵到岸旁。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江南风光的词作。首句点明时间是“新月”时节。次句写远烟开,即远山的轮廓露出来;“惯随潮水采珠来”是说潮水涨时,人们就乘舟去采珠,所以作者把船儿比作“珠”。第三句写归溪的景色和感受。第四句写春游归来的情景。最后两句写归途所见。全词通过描绘江南美丽的春景
【注释】 南乡子:词牌名。 云髻:形容女子的发式。 葛衣:用白葛布做成的衣服,这里指夏天的衣服。 见人微笑:看见人时微笑。 拾翠采珠:拾取青草和采撷珠宝。 争及:赶得上吗? 村居织机女:指在乡下居住、从事织麻纺线的女子。 【赏析】 《南乡子》,词牌名。此词描写一个山村女娃的生活。 上片写她见到别人时总是笑口常开,而且笑得多情。下片则通过“拾翠”和“采珠”两个动作,描绘出女娃勤劳朴实的形象
【解析】 本首词是一首描写江南采莲女生活情趣的艳情词。上片写采莲时唱着采莲歌。下片写采莲女的活动,表现了她们轻快、活泼、娇美、可爱的个性特征,同时也表现了她们的欢乐心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答案】 译文:乘小船登上湖中的小舟,泛着微清的波纹,唱着采莲歌。船儿靠近岸边,水鸟惊飞,水面上掀起一片涟漪。 注释:南乡子:词牌名,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一韵到底,有平韵和仄韵之分;此词为平韵格
南乡子 双髻坠,小眉弯,笑随女伴下春山。玉纤遥指花深处,争回顾,孔雀双双迎日舞。 译文: 双鬟垂下,小眉毛弯曲,跟随同伴下山。用玉手轻轻指向花深处,争相回首观看,孔雀在阳光中翩翩起舞。 注释: 1. 双髻坠:指两个发髻低垂。 2. 小眉弯:指眉毛弯曲。 3. 女伴:同伴。 4. 玉纤:指女子的手指。 5. 遥指:远远地指点。 6. 花深处:指花丛深处。 7. 争回顾:争相回头观看。 8. 孔雀
【注释】 1. 南乡子:词牌名,属中调。 2. 乘彩舫(chǎng):乘坐装饰华丽的彩船。 3. 过:经过。 4. 莲塘:荷叶田塘。 5. 棹歌(zhào gē):船桨发出的歌声。 6. 睡鸳鸯:指荷花,因为荷花在夜晚不开放,所以用“鸳”来形容。 7. 游女:游玩的女子。 8. 带香:身上有香味。 9. 偎(wēi堆)伴:依偎在一起。 10. 笑:笑颜。 11. 窈窕(yǎotiao)
《南乡子·采莲》是宋代诗人姜夔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写江南水乡采莲的盛况,下阕描写宴席上与歌女欢会的情景。全词语言清丽,音律和谐,意境优美。 【注释】 ①兰桡:用香木做成的船桨。 ②水文开:水面波光粼粼,像开了的水纹。 ③竞携藤笼:纷纷提着藤制笼子去摘莲蓬。 ④遥相见:远远地看见。 ⑤渌酒:绿酒。 ⑥红上面:红色酒面上。 ⑦邀同宴:邀请大家一起参加宴席。 【译文】 兰舟轻举,碧波荡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语言的鉴赏和赏析能力。解答时,首先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拢云髻”,梳理着发髻;“背犀梳”,拿着犀角梳梳理头发;“焦红衫映绿罗裾”,焦红的衣裳映出绿色的衣裙。越王台,越王勾践曾在此筑城而得名。“花盈岸”,岸边开满了鲜花,“游赏”指游览观赏风景。“每邀邻女伴”,常常邀请邻家女子一起游玩。 【答案】 ①整理着发髻,拿着犀角梳梳理头发; ②穿着焦红色的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