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
《游灵岩记》是姚鼐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作者游览灵岩寺的经历。文章通过描绘灵岩及灵岩寺的幽绝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接下来将结合文本内容,从多角度进行赏析: 1. 景物描写: - 文章开篇便以“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起笔,点明了灵岩的独特之处。接着,作者详细描述了灵岩的地貌、植被和人文景观,如“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值”,以及与灵岩相望的琨瑞谷等
游灵岩记 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间,拔奇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 【注释】 - 吴城:古地名,今指江苏省吴江县。 - 唯西为有山:只有西边才有山。 - 其峰联岭属:它的峰峦相连,岭脉相属。 - 纷纷靡靡:形容连绵不断的样子。 - 或起或伏:有时高耸有时低伏。 - 灵岩:指灵岩寺所在的山。 - 拔奇挺秀:形容特别突出、秀丽。 -
【诗句】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恒满,而其门落然。 【译文】 墨翁是吴地一个名叫槐市的小镇里的普通人。他曾游历到荆楚一带,遇见有人传授古代制作墨的方法
【注释】 墨翁传:即《高启传》。齐人高启,因言足以自警,遂书之以为传。 沈继孙(shen jisun):名继孙,字子高,号天池,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明代文学家、政治家。 世罕知之:世上很少知道。 唯呼为墨翁云:只是人们称呼他为“墨翁”。 【赏析】 这首诗是明初的一首七言古诗。诗的内容是说:“齐人高启,听说他的言语足以自警,便将他写下来编成一本《高启传》。这位姓沈名继孙的人,世上很少有人知道他
《夜发钱清江》是明末诗人高启的作品,诗中描述了作者夜晚从钱塘渡头出发,乘坐船只穿越黄茅苦竹间的山水之间的情景。下面是诗句、译文以及必要的注释: - 诗句: 1. 夜发钱清江:在月光明亮的照耀下,钱塘江的夜色如昼一般明朗。 2. 钱清渡头船夜开:钱塘江边,渡口的船只在月色下静静地启航。 3. 黄茅苦竹闻猿哀:沿途黄茅草和苦竹传来了猿猴的哀鸣声。 4. 客官酾酒水神庙:船上的客人为神灵敬酒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他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句: 蓬莱阁 —— 蓬莱阁是古代传说中的一座神奇的仙山,位于海中之东,据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旅思旷然释 —— 诗人在旅途中思念家乡,心中的羁绊得到了释放。 置身苍林杪 —— 诗人站在高耸入云的树林顶端,俯瞰着远方的景色。 群山为谁来 —— 诗人疑惑群山之中是否有仙人居住。 历历散清晓 —— 清晨的阳光洒满大地
书博鸡者事 【解析】: 本首诗出自《警世通言》,讲述了袁州一个豪强的恶行以及他的下场。 让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1. 描述博鸡者的背景和他的行为:博鸡者是一个无赖,不务正业,整天抱着鸡叫唤年轻人去赌博。他好斗且任气行事,当地的一些侠义人士都看不起他。 2. 元至正时期,袁州有一位有仁政的好守官,百姓对他非常爱戴。但是当臧新贵这位部使者即将来巡查的时候
诗句解读 诗一:书博鸡者事注释: “博鸡者”指代一个擅长模仿公鸡打鸣的人。 赏析: 描述了这个人因不满现状,决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抗议。他的行动是公开的,目的是引起公众的关注。 诗二:博鸡者因告众曰 注释: “告众”意为向群众宣布或告知。 赏析: 这里描述博鸡者在众人面前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即用公鸡打鸣的方式向朝廷申诉自己的冤屈。 诗三:然使君冤未白 注释: “使君”指代皇帝或君主
【诗句】 游天平山记 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登者,止者,哦者,嘨者,惫而喘者,恐而啕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译文】 又与朋友们分别,争相追逐着山中幽美的风景。攀登的、停下的、吟咏的、叹息的、疲惫喘息的、惊恐流泪的、悠然自得仿佛找到了快乐的、惆怅不已四处张望感慨万千的……虽然各自遇到的情景不尽相同,但每个人都有所收获。 【注释】 乃复:再次
诗句: - 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积霖既霁,灏气澄肃。 - 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诣天平山而游焉。 -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 - 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 - 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 - 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以上。 - 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博若噬,蟠拏撑住,不可名状。 - 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