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高子曰: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第为上者不能察,使匹夫攘袂群起,以伸其愤,识音固知元政紊弛,而变兴自下之渐矣。
诗句解读
诗一:书博鸡者事注释: “博鸡者”指代一个擅长模仿公鸡打鸣的人。
赏析: 描述了这个人因不满现状,决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抗议。他的行动是公开的,目的是引起公众的关注。
诗二:博鸡者因告众曰
注释: “告众”意为向群众宣布或告知。
赏析: 这里描述博鸡者在众人面前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即用公鸡打鸣的方式向朝廷申诉自己的冤屈。
诗三:然使君冤未白
注释: “使君”指代皇帝或君主。
赏析: 博鸡者表达了他的诉求,但同时也暗示了如果这种冤屈不能得到平反的话,他的努力将毫无意义。
诗四:仍连楮为巨幅
注释: “楮”是一种纸,古代用来书写的纸张。
赏析: 博鸡者为了扩大影响,决定使用大尺寸的宣纸来展示自己的抗议活动。
诗五:大书一“屈”字
注释: “屈”在这里指的是委屈或者冤枉,通常表示不公平对待或不公正的行为。
赏析: 博鸡者选择了一个象征性极强的符号——”屈”,来明确表达自己的冤情。
诗六:以两竿夹揭之
注释: “两竿”可能是指两根竹竿,用于支撑并悬挂大型的标语牌。
赏析: 这显示了博鸡者如何通过制作横幅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并传达他的诉求。
诗七:走诉行御史台
注释: “行御史台”是指御史台,古代负责监察、司法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检察院或其他监察机关。
赏析: 博鸡者选择了向御史台这样的权威部门进行投诉,显示了他的决心和勇气。
诗八:台臣弗为理
注释: “台臣”指御史台的成员。
赏析: 御史台对博鸡者的请求没有做出回应,这反映了他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
诗九: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
注释: “其徒”可能是指博鸡者的其他同伴。
赏析: 博鸡者和他的同伴们开始在南京城中张贴抗议性的横幅,持续表达他们的不满。
诗十:台臣惭,追受其牒
注释: “牒”在这里指的是文件或通知。
赏析: 御史台因为受到博鸡者的连续挑战而感到羞愧,最终接受了他的诉求,为他恢复了职位。
诗十一: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注释: “黜”指的是罢免或解除官职。
赏析: 御史台不仅恢复了博鸡者的职位,还将其之前被贬的官员召回,恢复了他们的地位。
诗十二: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注释: “方是时”指这个时候。
赏析: 在这个事件中,博鸡者因为坚持正义而声名远扬,成为了东南地区的知名人物。
译文
- 书博鸡者事:记录一个善于模仿公鸡打鸣的人的故事。
- 博鸡者因告众曰:博鸡者在众人面前声明,他的举措是为了向上级申诉冤屈。
- 然使君冤未白:然而如果上级的冤屈得不到昭雪,那么他的努力就没有意义。
- 仍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博鸡者使用了巨大的横幅,上面写着一个“屈”字,以此向朝廷提出自己的诉求。
- 以两竿夹揭之:他用两根竹竿夹住横幅,让它们在空中飘扬,以此来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
- 走诉行御史台:他向御史台(一个监督政府机构的机构)提交了诉状。
- 台臣弗为理:但是御史台并未接受他的诉求。
- 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博鸡者和他的朋友们开始在南京城到处张贴抗议的横幅。
- 台臣惭,追受其牒:御史台因感到尴尬,最终接受了他的诉求,恢复了他的职位。
- 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御史台不仅恢复了博鸡者的职位,而且还撤销了臧使者的职务,恢复其原有的地位。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一位敢于坚持原则、不畏权贵的人物形象,以及他在社会变革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抗争精神和法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