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
```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权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
【原文】: 三国演义 · 第九十七回 ·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孔明正在营中忧闷,忽报:“东边救兵到了,旗上书:‘魏先锋大将王双’。”孔明问曰:“谁可迎之?”魏延出曰:“某愿往。”孔明曰:“汝乃先锋大将,未可轻出。”又问:“谁敢迎之?”裨将谢雄应声而出。孔明与三千军去了。 孔明又问曰:“谁敢再去?”裨将龚起应声要去。孔明亦与三千兵去了。孔明恐城内郝昭引兵冲出,乃把人马退二十里下寨。
```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恪字元逊,身长七尺,极聪明,善应对。权甚爱之。年六岁时,值东吴筵会,恪随父在座。权见诸葛瑾面长,乃令人牵一驴来,用粉笔书其面曰:“诸葛子瑜”。众皆大笑。恪趋至前,取粉笔添二字于其下曰:“诸葛子瑜之驴”。满座之人,无不惊讶。权大喜,遂将驴赐之。又一日,大宴官僚,权命恪把盏。巡至张昭面前,昭不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权谓恪曰:“汝能强子布饮乎?”恪领命
诗句翻译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 诸葛亮成功击败了魏军,而司马懿则入侵西蜀。 却说司马懿引兵布成阵势,只待蜀兵乱动,一齐攻之。忽见张郃、戴陵狼狈而来,告曰:“孔明先如此提防,因此大败而归。”懿大惊曰:“孔明真神人也!不如且退。”即传令教大军尽回本寨,坚守不出。 - 司马懿率领军队布下阵势,等待蜀军出现混乱后发起攻击,但看到张郃和戴陵战败而归,非常惊讶,认为诸葛亮非常厉害
诗句 震至东吴,见了孙权,呈上国书。权大喜,设宴相待,打发回蜀。权召陆逊入,告以西蜀约会兴兵伐魏之事。逊曰:“此乃孔明惧司马懿之谋也。既与同盟,不得不从。今却虚作起兵之势,遥与西蜀为应。待孔明攻魏急,吾可乘虚取中原也。”即时下令,教荆襄各处都要训练人马,择日兴师。 译文 诸葛亮在东吴,见到孙权,并送上一封国书。孙权非常高兴,设宴招待他,然后让他回去向蜀国报告。孙权召见陆逊
【诗句】 孔明先自领兵,出陈仓斜谷,取了建威。后面蜀兵陆续进发。后主又命大将陈式来助。孔明驱大兵复出祁出。 【译文】 诸葛亮首先率领军队,从陈仓出发,经过斜谷,夺取了建威(地名)。随后,蜀军的主力陆续出动。再往后,后主又命令大将陈式前来协助。诸葛亮带领大军再次出击,在祁山驻扎下来,集结众将说:“我第二次出兵祁山,没有得到什么好处,现在又到了这里。我料想魏军一定会像上次那样与我相持在原战场
诗一:三国演义 · 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译文: 魏延、姜维带领大军抵达陈仓城下,却发现城墙上并无旗帜,守城的士兵也不见踪影。二人心中疑惑,不敢贸然攻城。忽然,城上突然响起炮声,四面的旗帜齐刷刷竖立起来。他们看到一人头戴纶巾,手持羽扇,身着道袍,大声喊道:“你们来得可真晚啊!”原来,此人竟是诸葛亮,他早已设下了埋伏,等待魏军自乱阵脚。诸葛亮让关兴、张苞假装点兵
诗句:却说魏主曹睿设朝,近臣奏曰:“陈仓城已失,郝昭已亡,诸葛亮又出祁山,散关亦被蜀兵夺了。” 译文:魏主曹睿召开朝廷会议时,有大臣报告说:“陈仓城已经丢失,郝昭也战死了,诸葛亮再次出兵祁山,散关也被蜀军夺取了。” 关键词解释:陈仓、郝昭、诸葛亮、祁山、散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三国时期的一个历史事件,即魏军在陈仓城的失败。陈仓是古地名,位于今天陕西省宝鸡市附近。魏将郝昭在这里坚守
诗句翻译与注释 1. 曹真的帐中,天子派使者韩暨持节来。 - 韩暨:汉朝的太常卿。 - 持节:一种古代的使节身份证明,代表皇帝的命令和权力。 2. 郭淮嘲笑道:“这是司马仲达的计策。” - 司马仲达:指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诸葛亮的同僚。 - 此见若何?:询问郭淮对这一计策的看法。 3. 如果蜀军不退兵,你打算怎么做? - 可密令人去教王双:暗中派人告知王双,让他在小路巡哨
诗句: 且说张郃追蜀兵不上,回到寨中。 译文: 暂且说说张郃追赶蜀军,但未能追上,他回到了自己的营寨。 关键词注释: 张郃, 蜀军, 营寨, 追赶 赏析: 这首诗是《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的内容,描述了张郃追击蜀军但未能追上,然后回到营寨的情况。诗中的"张郃"、"蜀军"等关键词为读者提供了背景信息,有助于理解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同时,诗中的"营寨"、"追赶"等词汇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