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
茶经·一之源 探索茶的起源与特性 1. 茶树介绍 - 生长环境 - 形态特征 - 分类及其命名方式 - 历史记载中的描述 2. 茶的分类 - 根据制作方法分类 - 根据产地分类 - 根据外形及香气分类 - 不同种类的茶特点 3. 茶的采集与加工 - 采摘时间与标准 - 制作工艺过程 - 传统手工与现代机械对比 - 不同类型茶叶的加工方法 4. 茶的品质评价 - 味道描述 - 香气类型 -
【译文】 采摘茶叶,应在二月至四月间进行。采茶的嫩芽长在潮湿肥沃的土壤里,长四五寸高,如小草或蕨类刚开始冒出土面,露水未干时采摘最为适宜。采摘茶叶的嫩芽时,要选那些长势茂盛、枝条粗壮的芽叶,有三至五个枝条的,从中挑选最粗壮、最向上生长的芽叶,采摘的时候若是下雨天不采摘,晴天有云彩也不采摘。晴天时,先将芽叶蒸一下,然后捣碎,再拍打成饼状,最后烘焙烘干,制成茶叶。等到茶叶干透后,就可以封存了。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制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具和它们的使用方式,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籝(篮、笼、筥):这些工具都是用竹子编织而成的,用于盛放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等容量的茶。茶人背着这些器具去采茶。 2. 灶:灶不需要有烟囱,锅需要是唇口的。 3. 甑(蒸茶器具):可以是木头做的,也可以是瓦片做的,但底部不应该涂泥。竹制的箪用来装茶叶,而篾条用来系着它
《茶经》二之具 棨,又称锥刀,柄用坚硬木料制成,用于穿透茶叶以进行加工; 扑,又称为鞭,是用竹子制成的,通过穿击茶叶来去除茶叶的杂质; 焙,是在地面上凿出深二尺、宽二尺五寸的空间,长度一丈,上边砌上短墙,高度为二尺,并用泥封闭; 贯,是由削制的竹子制成的,长度为二尺五寸,用来贯穿茶叶焙烤时使用的火盆; 棚,又名栈,是以木材构建在焙烤炉上方,分为两层编织,高度为一尺,用于焙烤茶叶;在半干状态时
注释: 会稽东小山: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区东北的东小山。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 月光下寒潮涌动,流入剡溪。青色的猿猴叫声在树林里回荡。 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 古人已经随着东流的河水而去,只有每年春天江边长满的草木依然茂盛。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首句“月色寒潮入剡溪”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幽深的画面,月光下的寒潮涌动,仿佛将整个剡溪都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银色
诗句: 六羡歌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惟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译文: 不羡慕黄金酒壶,不羡慕白玉酒杯。 不羡慕早晨进尚书省,不羡慕晚上上御史台。 最珍贵的是故乡西江水,曾经流向竟陵城边来。 注释: 1. “罍”指的是古代的酒器。 2. “白玉杯”指的是用白玉装饰的酒杯。 3. “朝入省”和“暮入台”分别指早晨进入尚书省,晚上进入御史台。 4.
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时,于野寺山园丛手而掇,乃蒸,乃舂,乃以火干之,则又棨、朴、焙、贯、相、穿、育等七事皆废。其煮器,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用槁薪鼎枥之属,则风炉、灰承、炭挝、火策、交床等废;若瞰泉临涧,则水方、涤方、漉水囊废。若五人已下,茶可末而精者,则罗废;若援藟跻岩,引縆入洞,于山口灸而末之,或纸包合贮,则碾、拂末等废;既瓢碗、䇲、札、熟盂、醝簋悉以一筥盛之,则都篮废。但城邑之中
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 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 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 剑南以彭州上,绵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泸州下,眉州、汉州又下。 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 黔中生恩州、播州、费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恩、播、费、夷、鄂
三皇炎帝。神农氏。周鲁周公旦。齐相晏婴。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司马文。园令相如。杨执戟雄。吴归命侯。韦太傅弘嗣。晋惠帝。刘司空琨。琨兄子兖州刺史演。张黄门孟阳。傅司隶咸。江洗马充。孙参军楚。左记室太冲。陆吴兴纳。纳兄子会稽内史俶。谢冠军安石。郭弘农璞。桓扬州温。杜舍人毓。武康小山寺释法瑶。沛国夏侯恺。馀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阳弘君举。安任育。宣城秦精。敦煌单道开。剡县陈务妻。广陵老姥。河内山谦之